内容提要:
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财政部、发改委宣布,2025年将实施史上力度最大的消费品补贴。消费补贴真的能够显著促进消费与投资吗?消费券和消费补贴存在明显的无法消除的弊端。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愿用直接发起来取代定向的消费补贴?
一、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2025年将实施史上力度最大的消费品补贴。
在经历了各地范围、强度不一的发放消费券刺激低迷消费但效果似乎欠佳之后,2025年1月8日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下发《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从通知看:
第一、扩大了设备更新范围。
设备更新范围从工业、能源电力、交通运输业,进一步扩展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并将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助的标准,从平均每辆车补贴额由6万元提高到8万元。
第二、扩大了消费品以旧换新范围。
决定将消费品以旧换新从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的8类扩大到12类,新增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单件最高补贴仍为销售价格的20%。与此同时,将以旧换新政策延伸至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等三类数码产品,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件补贴不超过500元。将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的燃油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继续大力支持家装消费品换新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
第三、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两新”的资金总规模。
所谓两新,就是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1月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两新”的资金总规模比去年有大幅增加,具体数额将在今年全国两会时公布。
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其中一半用于支持设备更新,一半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今年范围扩大,预估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分别安排2500亿-3000亿元。合计安排5000亿元-6000亿元用于支持“两新”。
官方媒体和官方机构对大力度的两新补贴大加推崇,认为这一政策将发挥有效的作用。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以旧换新补贴将直接推动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表示, 2025年每增加1000亿元中央补贴,将对应提振社零总额增速0.6个百分点。
二、消费补贴真的能够显著促进消费与投资吗?
消费领域一直是经济的一个挑战,市场强烈呼吁采取措施,提振家庭消费,化解供给过剩。可以说,这些新举措是2025年中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更广泛计划的一部分。
在发布会上称,发改委赵辰昕表示:
消费补贴激发消费活力效果明显。2024年全年汽车置换更新超过370万辆,带动汽车销售额9200多亿元,超过3600万名消费者购买了八大类家电产品5600多万台,带动销售额2400亿元。家装厨卫“焕新”带动销售相关产品近6000万件,销售额约1200亿元。
但从实际数据看,效果似乎并没有赵辰昕所介绍的那么明显。
第一、消费补贴对拉动消费总额并无显著效果。
发改委赵辰昕没有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来证明消费补贴对拉动消费的作用。因为数据显示,花了1500亿元补贴来拉动消费,占到2023年零售额的0.32%,但2024年1-11月的零售额增速从同期的7.2%下滑到3.5%。增幅下降超过一半。
有人会说这是因为高基数。但这两年的零售额增长曲线图显示,2023年前5个月零售额平均增速为12.7%,2024年前5个月为3.7%;2023年6-10月这5个月零售额增速回落到4.7%,2024年这5个月零售额增速也只有3%,低于同期,也低于前5个月。
第二、即使是补贴对象的增速其实也没有发改委赵辰昕所介绍的那么大。
以国家统计局有具体数据、以旧换新力度也最大的汽车为例,赵辰昕说汽车报废更新超过290万辆,置换更新超过370万辆,带动汽车销售额9200多亿元。这里显著夸大了效果。
一方面,按照汽车15年报废更新计算,应该在2024年报废更新的2009年全国商用车销售的331万辆。如果没有汽车消费补贴,其中至少8成也会更新汽车。汽车补贴所能增加的汽车消费,最多不会超过66万辆, 理论上赵辰昕夸大了5-6倍。
另一方面,1-1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汽车销售额4.48万亿元,同比下降0.7%。补贴的效果从何体现呢?
第三、消费补贴最多只具有微弱的即期效果,不具有持续效果,前置消费增长将导致后置消费收缩。
消费补贴选定的产品,在中国已经是普通的大件消费品,具有既有的更换升级周期。2023年,我国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30亿台,年销售大约4.5亿台。换代周期大约为6-7年。
理论上,这些商品如果存在消费补贴,无非是将本来安排在后期更换的周期提前更换,在增加当期销售的同时,会减少后期的销售。
实践中,2024年11月份,北京、上海两地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下滑14.1%和13.5%。在网民质疑两地消费降级下滑时,上海市有关部门解释,零售额下滑是因为前几个月存在发放消费券和消费补贴所导致的“消费前置”。
三、消费券和消费补贴,存在明显的无法消除的弊端。
定向的消费券和消费补贴,不仅难以获得显著的拉动消费的效果,还存在诸多的显而易见的弊端。
一是流程复杂,费时费力。
发放消费券或者消费补贴,由于都是定向的,所以事前需要确定哪些企业有资格,哪些商品可入围,哪些品牌可选择;需要确定具体的补贴金额和补贴比例;需要确定如何与企业结算;事后需要建立的审计机制;需要确定退货退补等制度。不仅流程复杂还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
二是实施过程中漏洞极大,骗取补贴行为一直存在、屡禁不止到无法杜绝。
这些漏洞,其实早就存在,较为普遍,商务部、财政部也心知肚明,并声称要严厉打击,但三郎看到的打击骗取补贴的案例至少在10年前就存在,在打击,为什么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因为消费补贴对于商家而言,薅羊毛的漏洞太多太容易。这是财政补贴存在的天然弊端。
漏洞一、商家在消费券或消费补贴期间,一些商家先提价再补贴,获取双倍暴利。
漏洞二、商家手段翻新地骗补。比如虚假打折、虚假标价、诱导交易、以次充好、虚报产品信息等。
漏洞三、拿了补贴后转卖商品,成了一些人薅羊毛的新渠道。
漏洞四、虚假交易骗取补贴。
深圳市某通信器材有限公司共安排了3500多名虚假购机人进行虚假交易,在3轮“乐购深圳”消费电子和家用电器购置补贴活动中骗取了500余万元的消费补贴金。
骗取财政补贴无法杜绝。
10年前的2014年6月5日新京报就报道过,2013年有8家知名家电企业涉嫌骗取财政补贴。10年后,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
三是给生产端传达了失真的市场信号。
比如原本汽车供过于求而滞销,按照市场规律应该减少对汽车的投资,避免在需求收缩时产能继续扩大。当补贴造成消费前置后,短期的市场数据会掩盖真实的市场需求,诱导企业继续扩张生产,造成后续更大的浪费。这就是汽车补贴了一年又一年,补贴力度一年大过一年,但只要补贴一停就打回原样的根本原因。
四、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愿用直接发钱来取代定向的消费补贴?
一是惯性思维、路径依赖。
我们的行政部门一直习惯于针对产业、企业制定政策,向行业、企业支付财政补贴。现在他们发现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应该刺激消费了,但在制定实施办法时,还是存在强烈的惯性思维、路径依赖,把原本应该直接支付给消费者的补贴,多绕一环通过企业来完成。殊不知多一个环节挂一层皮,挤一坨油,导致补贴截留、受阻。
二是控制感和权力欲。
由于定向补贴而非普遍补贴,就意味着有选择,有选择就存在利益倾斜,有利益倾斜就存在企业公关做工作争取进入补贴名单,这就形成了有求于我的权力和一言九鼎的控制感。如果普发补贴,人人有份,金额透明,直接打入银行卡中,这些就不复存在了。
三是操作空间大,容易形成利益交换。
四是缺乏现代转移支付思维。
什么叫福利主义陷阱?其实是缺乏现代转移支付思维。说实话,定向补贴并非普通生活用品,基本上属于单价数千元以上的商品,这些商品低收入阶层想买买不起。实际上这样的补贴是补贴中高收入阶层,剥夺了低收入阶层应有的社会福利。这与现代社会高收入者多交税来补贴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思维模式格格不入。
综上所述,三郎认为,促消费思路是对的,但定向发补贴、发券的方法是错的。还是尽快与国际通行措施靠拢,直接人人发钱吧!这样更公平、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