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女大学生手写代码被网暴#其实是个误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最近有篇文章很火,里面提到了一个女生。

说她品学兼优,拿了筑梦奖学金;

说她内向,但后来融入竞赛团队。

最牛逼的是什么呢,是她手写代码。

这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管理专业的段同学,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就带着二手老旧电脑来读大学。

但这台电脑性能实在太差,不好运行代码,无奈之下段同学选择了手写。



为此段同学一行连一行抄纸上,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而且字迹工整,卷面漂亮得令人发指。



这时候很多人还是会觉得这相当于你点了一份西湖醋鱼,但厨师手写了烹饪方式,放你面前,让你观看。

怎么样呢?

老师说很棒。因为有一天,老师拿财经数据提问,段同学就翻笔记本回答了代码运行结果。



不用电脑,人脑就运行有数据集的程序,还算对了,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同学们看得五体投地,金句“纸笔的智慧在数字时代闪耀出倔强的微光”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提升了她本就高大的形象。



手写代码这招好像还用了两年,毕竟奖是她大三时候拿的。

之后这个奖让她有钱升级软件,再帮助她去完成以前不敢碰的专业实验和竞赛……

但你细想一下,不对啊,人脑怎么能堪比电脑呢。

所以到这里,网友纷纷质疑。

手写代码始终是理论推导,而非实际运行,真跑起来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bug。

你们专业课还需要处理金融数据集,不是手写代码、心算一次就能出运行结果的吧。

有的程序得编成百上千条代码,难道也一行不拉地抄?

而且你这个专业学费好像6万8,怎么不舍得买千元机?



哪怕凑不够千元,去图吧问问,大神们会告诉你,三四百块就能组装出来一台能跑代码,能玩《英雄联盟》的神机了。

所以段同学说手写代码赢得满堂彩这事,肯定吹牛皮了。

吹牛皮也就算了,卖惨去拿一个为经济困难的学子扫除后顾之忧的奖项,是不是侵占了贫困生的权益呢?

当然很多网友懒得说理,直接玩梗了。



玩梗玩着,各种对立也起来了。

文理科关系的:



穷富矛盾的:



总之,很多人就是觉得段同学的故事侮辱智商。



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去看了下原视频,搞清楚了。

那一天老师提问问她,但段同学没有实际运行,就翻笔记本给了一个答案。



这么做的逻辑也很简单:电脑性能不好,课堂时间有限,老师提问里的数据像之前的数据,那我为啥不把以前笔记上的结果拿来说呢?

相当于我做过这题,那我今天不做,但一样说得出答案。

但这答案不对。因为老师改了改数据,可能想防止学生偷懒或者增加题目难度。



那一刻段同学也被笑话了,她也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但买电脑或升级软件的钱从哪儿来?

辅导员出现了,他说她成绩拔尖,但精准识别到她家庭困难,所以想要帮她。正好有这个筑梦奖学金。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要上很多离不开编程和数据分析的课,想门门拿高分,那私底下段同学就不可能不用自己的旧电脑跑数据。

好了,到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合理推测:

段同学手写过一些代码;

段同学也拿电脑跑过一些代码;

老师提问那次她没用电脑跑。

很清晰的事情始末吧,但公众号文章一开始不这么写。

文章没有交待答不对题的下文,给人感觉是她做对了,而这最后就导致了现在大家的质疑。



后来文章也进行了一次修改:

一开始写的跑不动,又变为不便跑代码;

一开始一行行程序工整誉写,又变为简易程序。



到这里,我们也知道纸上到底记了什么了。

那些“简易的程序”,相当于大家从小到大都会记的经典例题,或者最核心的解题思路。

也就是说,段同学没有手抄全部代码,也没有用人脑算出运算结果。

所以事情原本没那么复杂。

至于很多人说这个专业一年学费6.8万元,这说的也不准确。

因为这个专业分普通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后者贵,特别是去美国读的那一年动辄几十万。



从家庭贫困这点因素来看,段同学也读不起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只是现在说这些有些迟。

因为一个家里贫困、品学兼优、得了奖学金后还走向更高平台的女学生,已经被网暴了。

现在能做的就是别再扩大了。



当然很多网友这么情绪激烈,是因为苦校园浮夸报道久矣。

除了上面编辑临时起意的一类外,还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分不清当事人自夸还是编辑在捧杀。

几个月前,武汉大学公众号发了文章,报道了游戏少年的成功之路。

他从成绩不好,一路逆袭成为博士,发布顶刊论文,拿下雷军奖。

他还有文科生女友几乎全程照顾他的衣食起居。



看着煞羡旁人,但等等,为啥论文查重率可以低到0.1%?



为啥绩点降到一点几了,还能被副院长看中?



就这样,一篇文章最后成功惹到文科生、女性、科研人员。

不过时至今日,我们不知道是公众号编辑自作主张这么写,还是当事人授意这么写的。

第二种就是当事人自吹自擂。

不久前,川北医学院公众号发布文章,报道了大三本科生罗某某的“学术逆袭”。

他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7篇SCI顶刊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49),担任《柳叶刀》《JAMA》等期刊审稿人,并斩获44项荣誉。



他还组织百人科研团队,带领学生完成论文与审稿,还被东京大学、帝国理工等名校抛出橄榄枝。



哥们,你太强了吧,但等等。

为啥7篇论文中3篇为“评论”“给编辑的信”? 为啥出现了“累计影响因子149”这种学术界不流行的计算方式? 

最后校方通报,说这是罗同学在一个奖学金评选现场的PPT,里面存在“成果表述不严谨、自夸炫耀之嫌”,并已严肃批评教育。



学术成就本应脚踏实地,但后来大家都不管了,因为一个奖项带来的收益可以非常诱人。

所以第三种情况出现了:有人选择挪用别人成果。

重庆大学大四学生刘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推文里,说她本科期间就发了14篇SCI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这刘同学还挺谦虚,记者去调查发现,她其实挂名有14项发明专利。

最早可追溯到2016年,当时还在读初中。

校方第一时间出了个通报,里面说她拼爹了,而她爹是研究生院副院长。

这么看来,她挂名的很多论文是她爹底下研究生做的。



看多了这些,读者很难不浮想联翩。

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说当事人是关系户,不是学术二代,就是学术妲己、学术嫪毐。

最后大家也不好好看这些励志故事和传奇经历了。

你造神,我就毁神。

当然最后我也希望那些故事属实。

毕竟有这么多牛人在,我们的学术早就世界第一,遥遥领先了。



不可否认,评奖评优需要突出个人优势,所以有的地方要往大了写。

但也要克制吧,不然大到太平洋那么大了。

所以尽量客观朴素点。

要知道,真正的励志就藏在朴素和真实中。

编辑写完文章也应当给当事人看看。

不要搞那种断章取义的做法,更别做无中生有的事。

出彩了,你拿到的奖金有限;但出事了,你要负的责任可大了。

关键是不要宣传优绩主义。



普通人想看的不是优绩主义,而是如何做好普通人,这就已经够难的了。

所以编辑写完文章,可以问问身边的同学,他们怎么看,他们有没有不喜欢的地方。

就像很多人说的:“花草树木都有自己的时节,秋菊不该拿去陪衬春天的海棠。”

各有各的存在方式。

所以年轻人啊,纵使别人解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你也该找到自己的人生。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8-20 21:44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