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公开的军事动态中,一个看似细微却意义重大的变化悄然出现。我军炮兵连的火炮配置从传统的6门增加到了8门,相应地,一个炮兵营的火炮数量也由18门跃升至24门。这一变革并非简单的数字增长,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意义和实战需求,对我军炮兵作战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军炮兵连采用6门炮的编制,由两个炮兵排组成,每个排辖3个炮班,每班操作1门火炮,此外还配有一个指挥排。这种编制在过去的作战和训练中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具备良好的机动性和指挥效率,能够适应多种作战环境。然而,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演变,尤其是高烈度对抗场景的出现,这种编制在持续火力密度方面逐渐暴露出局限性。
如今新的8门制炮兵连编制,依然保留一个指挥排和两个炮兵排的架构,但每个炮兵排下属炮班增加到4个,使得一个连的火炮总数达到8门,一个炮兵营达到24门。从性能数据上直观体现,单位火力提升了25%。以常见的155毫米车载加榴炮为例,假设每门炮在首分钟的射速为6发,6门炮齐射一分钟可发射36发炮弹,而8门炮齐射则能达到48发,这多出来的12发炮弹在战场上可能发挥决定性作用。
这种编制调整有着多方面的驱动因素。从国际环境来看,美军、德军等西方军事强国的炮兵部队早已普遍采用8门制,这种编制经过实战检验,在平衡机动与火力密度方面表现出色。我军采用相同编制,是在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作战需求的明智选择。从实战经验角度,俄乌冲突为我们提供了深刻教训。在这场冲突中,炮战的弹药消耗极为惊人,双方都深刻认识到,在炮战中谁能拥有更密集、更快速的火力,谁就能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
在作战效能提升上,新编制的优势体现在多个维度。在压制力方面,8门炮同时开火,能够更快地完成火力覆盖,极大压缩敌方阵地的生存空间。例如在对敌方前沿阵地进行火力压制时,更密集的弹雨可以让敌方士兵难以抬头,有效阻碍其作战行动。
在灵活性上,新编制可同时支援多个作战方向,减少部队之间的火力空白。当部队在多方向展开进攻或防御时,8门制炮兵连能够更从容地分配火力,满足不同方向的作战需求。持续性上,部分火炮需要转移阵地或进行弹药补给时,其余火炮依然能够维持高强度射击,确保战场火力不间断。
从配套装备性能来看,近年来大量列装的155毫米车载加榴炮为新编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类火炮具备高机动性,采用卡车底盘,在公路上能够快速机动,从占位、射击到撤离,整个过程可在半分钟到一分钟内完成。射程方面表现优异,使用常规弹药时射程可达三十多公里,采用增程弹和火箭增程弹时,射程更是能延伸到五十公里左右,能够对远距离目标实施有效打击。其先进的火控系统融合了北斗导航、数字化火控以及实时数据链技术,使得营、旅乃至战区之间的火力调度能够实现无缝衔接,大大提升了作战效率。
这次炮兵连编制的调整,是我军适应现代战争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从6门到8门的变化,不仅仅是火炮数量的增加,更是整个炮兵作战体系的优化升级,将为我军在未来战场上赢得更多主动权,提供更强大的火力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