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入秋天气渐凉,为什么中医建议你护好这个部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生命时报 发表于 2025-9-26 13:0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入秋后天气渐凉,大家会或多或少增添衣物,但很多人忽视了腿部和脚部的保暖,仍然穿凉鞋或裸露着脚踝。

中医有“秋天腿不暖,冬天病缠身”之说,“上暖下凉”的穿衣方式,可能给冬季的健康埋下隐患。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秋季护好腿脚的重要性,并教你如何做好下肢保暖工作。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医师 彭玉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医师 张洪美

为什么秋季要护好腿脚?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十二条正经中有6条起止于双脚,足部是全身阴经阳经交汇之处。民间常说“百病从脚起”,就是强调脚部健康的重要性。

腿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腿部的血管分布占到了全身的50%,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需要依赖小腿肌肉收缩,双腿相当于人体的第二个“血泵”。因此,养生先养腿脚。



秋季更要注意护腿脚,还有以下3方面原因。

寒湿易入侵

秋季气温下降,寒气下沉,小腿部位远离心脏,且脚踝、膝盖等部位皮肤较薄,易成为寒湿侵袭的突破口。

血液循环减慢


天气转凉,血管收缩会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减慢,下肢可能供血不足。腿部血液循环直接影响全身代谢和营养输送,若长期供血不足,易引发静脉曲张、关节炎等疾病。

身体机能调整需求

中医认为秋季应注重“收敛阳气”,此时护腿可避免阳气外泄,为冬季储备能量。腿部经络与脏腑相连,保养腿部有助于疏通肝胆经、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身体整体抗寒能力。

秋天腿不暖,冬天病缠身

下肢不保暖,寒邪易从足部侵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并且寒邪易潜伏体内,等到冬季阳气更弱之时,便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关节疼痛加剧

寒邪侵袭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导致气血凝滞,不通则痛。许多人的老寒腿、关节炎在冬季加重,根源常在于秋季受寒。

妇科疾病频发

寒邪侵入体内,容易导致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因此,女性尤其需要注意下肢的保暖。

呼吸系统疾病

足部受凉可通过经络影响肺腑功能,降低呼吸道抵抗力,冬季更易感受风寒,诱发感冒、咳嗽。本就患有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冬季病情则会加重。



消化功能减弱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均经过下肢,下肢受寒可能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冬季消化不良、腹痛腹泻。

双腿是健康的一面镜子,许多疾病初发时,腿部都会有细微变化。

腿部肿胀。大部分腿肿会自行消退,但如果腿肿时用手指按下去出现凹陷,很可能是心脏疾病、肾脏疾病、下肢血管疾病或某些代谢疾病等的信号。

腿部麻木。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会引起腿部发麻,此外,糖尿病、关节炎和周围动脉疾病也可能导致腿麻木。

腿脚冰凉。有些人即使穿再多衣服也双脚冰凉,可能是血管疾病、代谢功能障碍、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等引起。

腿部瘙痒。单纯的腿部瘙痒主要由干燥或真菌感染引起。一些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贫血也可导致腿部瘙痒,要到正规医院进一步排查。

5件事让腿脚不受寒

老人、女性,平时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人群,及有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等疾病者,都应提前做好下肢保暖工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实用建议。

1

适时添衣


“秋冻”适用于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减少穿衣适当“冻”一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

但当一天中的低温降到15℃时,就应穿长裤,避免脚踝裸露。

2

热水泡脚


每晚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以加入生姜、艾叶等用于温经散寒,促进血液循环。

3

穴位按摩

经常按摩足三里(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涌泉(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等穴位,能健脾温阳,增强体质。





4

适度运动


太极拳、散步、站桩等舒缓的运动可使全身气血流通、下肢得到锻炼,增强抗寒能力。

5

饮食调养

多吃温性食物,如生姜、大蒜、羊肉、核桃等,尽量少吃冷饮等寒凉食物。▲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12 08:47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