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军要造全球最大运输机,一架能顶12架中国运-2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军武次位面 发表于 2025-9-30 14:0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到“全球最大运输机”,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在俄乌冲突中被摧毁的安-225。这架庞然大物不仅是冷战时代的产物,更是航空工业极限的象征。然而,美国人显然不甘心把“最大”的桂冠拱手让人。近日,有外媒披露,美国空军正推动下一代战略运输机(NGAL)计划,而一家名为Radia的初创公司甚至提出了“风行者”(WindRunner)超大型运输机方案,其体量比安-225还大,货舱空间更是碾压现有机型。直白一点,该机在某些场景下的运输能力,相当于一架就能顶上12架中国的运-20。



要理解这一野心勃勃的计划,必须先看美国当前的运输机体系。美军的战略空运主要依赖三级结构:C-5M负责战略投送,是体量最大的运输机,长75.54米,翼展67.88米,最大起飞重量418吨,最大载重122吨,但由于体积庞大,只能依赖条件完善的大型机场,适合“基地到基地”的战略运输;C-17A则长53.04米,翼展51.81米,最大载重77吨,虽然体量不及C-5,但具备野战起降能力,属于“全能型选手”;C-130系列则偏重战术运输,载重30余吨,能够直接飞抵前线甚至土质跑道。在美军全球作战体系中,这三款运输机各司其职,但随着C-5M和C-17都逐渐老化、停产,未来几十年出现严重空运缺口几乎是必然。

于是,美国空军提出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一型新运输机同时继承C-5M的超大运量和C-17的野战部署能力。这意味着它既要足够庞大,能整体运输超大件装备,又要能在条件有限的跑道起降,还要具备高度防御能力以应对无人机和便携式防空导弹威胁。更夸张的是,美国甚至考虑在新机上加装激光炮,用以拦截来袭目标,并要求设计一种全新的快速加油系统,把现在一两个小时的加油时间压缩到十几分钟,以适应“敏捷作战部署”(ACE)的理念。这种需求本身就显得雄心过大,让人不禁怀疑是否又是一份停留在PPT上的军工幻想。



在这股背景下,拉迪亚公司提出的“风行者”项目受到了美国军方的极大关注。这款飞机原本是为运输超长的风力发电叶片而设计,全长超过108米,翼展80米,高24米,机身尺寸已经远远超过安-225的84米机长。其内部货舱长度可达104米,货舱容积高达6800立方米,是C-5的7倍,是C-17、运-20的12倍。换句话说,一架“风行者”能够装下12架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或者6架不需拆解的CH-47“支奴干”重型直升机,或者直接整体运输4架F-35战斗机。这种“打包式”运输方式对于美军分布式作战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飞机一落地,战斗机或直升机即可直接投入使用,而不必再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进行组装。

不过,虽然它的体积超越安-225,但最大载重能力只有72.5吨,甚至不如C-17的77吨。显然,设计者把重点放在了“容积”而不是“重量”。这也符合美军对未来作战的设想:在所谓“中美太平洋冲突”场景下,美军战机要分散部署到多个小型机场,如何将成套的维护设备、油料、甚至整机战斗机一口气送到目的地,比单纯追求最大吨位更实际。按照拉迪亚的说法,“风行者”能够直接整体搬运远程雷达站、移动医院乃至小型前进基地,确保作战部队能在数小时内形成战斗力。



但话说回来,这样的“超级运输机”能否真正在2030年前后面世,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从技术难度上看,如何让一架长108米、翼展80米的庞然大物在1800米的野战跑道上起降,本身就极具挑战。再加上美国军工这些年在新项目上屡屡“跳票”,从F-35战机到KC-46加油机,无一不是延期加价的典型案例。如今要打造一架比安-225还庞大、还要兼具C-17机动性的运输机,几乎是把“世界第一的体量”和“世界第一的适应性”两个看似矛盾的需求强行塞在一起,这不仅考验工程能力,更考验资金和时间的耐心。

从战略角度来看,美军这一步棋也带有明显的信号。运输机是“战略桥梁”,它直接决定一国是否具备跨洲作战能力。冷战时期,美国依靠C-5和C-141在海湾战争中短短42天投送50万人和50万吨物资,奠定了胜利的节奏;俄乌冲突中,俄罗斯试图用伊尔-76空投伞兵直插基辅,也印证了运输机在闪击战中的价值。而如今中国的运-20正在批量列装,已经成为全球少数仍在量产的大型运输机,美军当然不可能在这一领域“坐吃山空”。某种意义上,“风行者”如果能实现,美国空军将在未来重新夺回战略投送能力上的“绝对优势”,让它在印太战场拥有更高的机动性和突然性。



然而对中国来说,也并非没有应对之策。首先,“风行者”强调的是容积而非载重,这意味着它很可能是“庞大但脆弱”的运输平台,一旦暴露,在远程精确打击下就是“活靶子”。其次,美军要在2030年前量产这种体量的飞机,至少需要数百亿美元投入和技术突破,而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军工效率能否支撑,也同样值得怀疑。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12 00:44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