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秋天,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埃夫勒(Évreux)传来了一则消息,让不少人都愣了一下。
当地的公立医院宣布:为了重新开放22张被迫关闭的病床,他们需要筹集10万欧元。资金的来源,不是银行,不是国家,而是——普通市民的钱。
这家医院公开推出了一项“公民借贷”计划: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个线上平台,把钱借给医院。
作为回报,医院承诺每年支付2.8%的利息,远高于法国人最常用的储蓄账户Livret A的1.7%。
借款期限定为七年,到期返还本金。对医院来说,这是恢复病床运转的资金;对市民来说,这是一个比存钱更划算的投资方式。
这方法乍一听很新鲜,但背后却是法国医疗系统这几年走过的曲折道路。
几年前,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那段时间里,法国医院的病床几乎天天告急,医生和护士们夜以继日地工作。
可当疫情过去,医疗体系并没有迎来喘息。财政危机接踵而至,许多公立医院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
埃夫勒医院也在那时做出过艰难的决定:关闭部分病床。这22张床位,就在那时被停用。
数字不大,但在医院,那是真正的“寸土寸金”。这意味着更多的患者需要在候诊名单上等待,意味着医生在夜班时必须面对人手不足的压力。
到2024年年底,医院的情况仍然紧绷。于是管理层决定,必须在2025年让这些病床重新运转。问题是,钱从哪来?
理论上,医院完全可以向银行贷款。法国的法律允许医院为投资项目申请信贷。但这一次,院长热罗姆·里夫莱(Jérôme Rifflet)选择了另一条路:向本地居民借钱。
这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考量的决定。里夫莱对媒体解释说,这个做法并不是单纯为了钱,而是为了和市民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
与其把利息支付给银行,不如让本地居民成为受益人。
他甚至把这种模式比作“金融界的短途直供”——就像农业里有“农场直供”,这里则是“资金直供”。
钱从居民手里直接流向医院,用于增加床位、提升医疗环境,中间没有复杂的金融环节。
埃夫勒医院的举动并不是孤例。事实上,在它之前,法国已经有两家医院先行试水:圣洛(Saint-Lô,位于芒什省)和弗雷瑞斯—圣拉斐尔(Fréjus-Saint-Raphaël,位于瓦尔省)。
这两家医院同样通过“公民借贷”筹措资金,用来维持或扩展病床。虽然金额和规模不算庞大,但效果却意外不错。
它们为埃夫勒提供了参照。于是,今年这家诺曼底小城的医院,成为全法国第三个走上这条路的医疗机构。
和很多众筹不同,这不是“捐款”,而是实实在在的金融操作。
具体流程是这样的:市民通过一个专门的线上平台把钱转给医院。医院承诺每年支付2.8%的利息,并在七年期满后归还本金。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小型的投资计划,只不过投资对象不是企业,而是你身边的医院。
为了打消顾虑,院方特别强调,所有环节都经过严格核查,以确保出资人不会蒙受损失。
他们还用法国人最熟悉的Livret A储蓄账户与之相比。Livret A利率大约只有1.7%,而这笔投资的利率是2.8%。
对当地市民而言,如果手里有一点闲钱,把它存到银行里远不如借给医院来得划算。
这种利率差异,本身就成为了“爆点”。一边是国家力推的传统储蓄渠道,一边是医院直接开出的高利息。它不仅让不少市民产生兴趣,也让人们对“医疗融资”的新形态有了更多讨论。
钱筹到了之后,这些资金会用在最迫切的地方——重新开放病床。
医院的医学部门负责人在接受France Bleu采访时说,这些床位的恢复,并不是为了扩张,而是单纯为了“回到正常状态”。
新冠疫情和财政危机带来的冲击,让很多医院陷入“被动收缩”。而病人数量却从来没有减少。对于埃夫勒医院来说,这22张床位意味着减少急诊室的拥堵,意味着让医生能更合理地分配工作,意味着让患者等待的时间不至于过长。
按照计划,这些床位将在 2025年12月起逐步重新投入使用。
埃夫勒医院的尝试,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至少已经成为法国医疗界的一个特殊案例。它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创新之举。
毕竟,公立医院本应由国家财政兜底,如今却要面向普通居民募集资金,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冲击感。
而在另一方面,它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让社区和医院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看病—付费”,而是“互相支持”。
对当地居民来说,这或许是一种罕见的双重角色——既可能是病人,也可以是投资人。
至于这22张床位能否按时开放,能否真正缓解医院的压力,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这场“公民借贷”,已经让法国人看到了医疗融资的另一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