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说这个画质确实是有点落后了
老军迷们都不会忘记2011年1月11日那个历史性时刻——歼-20首飞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试飞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国家。彼时,网络上流传的都是爬墙党们拍摄的模糊照片和颤抖的视频,画质粗糙到连机身细节都看不清。而就在今年国庆期间,央视在《空天逐梦》节目中,终于正式公开了这段珍贵的官方首飞画面。时隔整整14年,这架编号"2001"的黄皮原型机腾空而起的清晰镜头,才第一次通过官方渠道与公众见面。
▲歼-10俯拍的歼-20首飞画面
一个首飞视频拖了14年才公开,确实有点太久,不过这也恰恰印证了军迷圈里那个段子——"过于落后,可以展示"。更有意思的是,就在9月举行的长春航空展上,歼-20基本型首次以静态展示方式与观众近距离接触。在此之前的93胜利日阅兵式上,歼-20A改进型和歼-20S双座型也已公开亮相。这背后透露出一个明确信号:歼-20基本型作为家族中的"初代产品",已经正式停产。从保密装备到可以随便看的展品,这个身份转换的速度,恰恰说明了中国五代机研发制造的惊人节奏。
从技术演进角度看,基本型停产完全是情理之中。最早期的歼-20装备俄制AL-31F发动机,后续改用国产涡扇-10C,但真正让歼-20脱胎换骨的是涡扇-15"峨眉"发动机的量产装备,这让歼-20A在超音速巡航、机动性、作战半径等核心指标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此外,新一批次的歼-20A搭载了更先进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加持的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以及更强大的任务计算机,传感器融合能力远超基本型。据空军说,20A可以被看做歼-20的“完全体”形态。
▲持续改进持续升级
在歼-20产量超过400架、歼-35A也开始接续上来的当下,我国的空防压力已经大为缓解。歼-20后续的发展算得上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歼-20A单座改进型路线,通过持续优化气动布局、升级航电系统、换装国产大推力发动机,进一步强化制空作战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歼-20S双座型路线,这个型号的意义远不止"多了一个座位"那么简单。
▲歼-20S可以说是第一款五代半战斗机
歼-20S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率先开辟了"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技术路径。双座设计让后座飞行员可以专注于指挥控制多架无人僚机,构建起以歼-20S为核心的"蜂群"作战体系。这种模式下,歼-20S可以让无人机承担高危险性的侦察、诱饵甚至攻击任务,而自己则保持在相对安全的距离上进行指挥协调。此外,双座型在对地对海打击任务中也具备明显优势——分工协作的效率远高于单座型。可以说,歼-20S的出现,让中国五代机从单纯的制空平台向真正的多用途作战体系转型。
更为关键的是,成飞的歼-36和沈飞的新型隐身战斗机都已在2024年12月相继展开试飞。从目前曝光的画面看,成飞歼-36采用了无尾三角翼布局,气动外形极具未来感,而沈飞的新机型同样属于第六代战斗机范畴。两家航空巨头同时推进六代机项目,既体现了良性竞争,也说明中国在下一代战斗机技术上已经做好了充分储备。按照正常研发进度推算,这两款六代机不出意外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小批量服役,届时中国海空军将正式跨入六代机时代。
▲六代机的小规模装备,其实也不远了
到那个时候,现在还算"先进"的歼-20,恐怕就真的要被贴上"落后一代"的标签了。这听起来有些魔幻,毕竟歼-20从首飞到现在不过14年时间。但航空技术的迭代速度就是如此残酷——当年F-22首飞时同样被视为"划时代",如今也不过是一款"上一代"战斗机。更何况,F-22早在2011年就停产了,而歼-20不仅还在持续生产改进型号,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航空工业积累了完整的五代机研发制造经验,这才是真正的战略价值所在。
▲歼-20A也已经有相当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歼-20的发展历程也为中国航空工业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边生产、边改进、边研发"路径。不同于美国F-22"一步到位"却因成本高昂而提前终止生产的模式,歼-20采取的是"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策略——先用成熟技术实现装备,再通过不断改进逐步达到设计指标,同时并行推进下一代技术研发。从AL-31F到涡扇-10C再到涡扇-15,从基本型到A型再到S型,每一次升级都在实战化训练中得到充分验证。
从2011年首飞时的"震惊",到2024年静态展示时的"过于落后",歼-20用14年时间完成了从"保密重器"到"常规装备"的身份转换。这个转换速度之快,恰恰反映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加速度。当歼-20首飞画面终于可以公开的时候,它的后继者们已经在天空中展翅翱翔了。这或许才是这段14年迟到的视频,真正想要传递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