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我国K签证10月1日生效,旨在吸引STEM青年人才,却引发“印度人抢饭碗”担忧。本文厘清疑虑:目标为交流合作,无需担保运作;吸引潜力大但挑战多;与H-1B对比凸显开放;需细化标准防漏洞;平衡失业靠本土培养与公平机制。政策自信需接地气,方成全球人才桥梁。
10月1日开始,我国对外国青年的K签证正式生效了。有人担忧,印度人会来我国抢占原本有限的就业机会。
我国新增的K签证专为18至45岁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量身定制,针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的学士及以上学历持有者,提供5年内多次往返我国、单次停留最长180天的便利,无需国内雇主担保。这一举措被视为我国在全球科技人才竞争中释放的积极信号。
然而,政策一经公布,便引发国内热议。许多网友担忧,这是否会让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等地的年轻人蜂拥而至,抢夺本已紧张的我国青年就业岗位?
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而印度媒体广泛报道K签证,将其视为H-1B签证收紧后的新机遇,称其为印度科技企业开辟新道路。
我国社交平台上,相关讨论迅速发酵,有人直言“印度人盯上我国工作机会了”,甚至出现“不欢迎印度人来”的声音,伴随对印度人的歧视性称呼。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上海印度友人献血活动已持续12年,累计1500人参与,成为单一外国团体之最;中印直航恢复,也让印度人来华更便捷。网友们联想到美国70%的H-1B签证由印度人获得,担心K签证会重蹈覆辙。
人们在担忧之余也有些不解。美国宣布将企业为H-1B签证(临时工作签证)申请人支付的费用从数千美元提高至10万美元。用美方的话说,此举旨在“确保美国引进的是高技能、无法被美国人替代的人才”。而此时我们生效的K签证,引进的是我们需要的一流人才,还是被美国抛弃的三流废才?如同发达国家对我们的留学生收取比当地学生更高的费用时,我们却向外国留学生支付年人均十来万的奖学金一样。这让国内青年在大学阶段享受了与外国留学生的不平衡待遇后,又在找工作阶段继续承受家花没有野花香的不平等。
如何让大众了解K签证,正确认识K签证,媒体除了宣传K签证的必要性、优点、好处之外,还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为大众解惑。
一、K签证的目标是什么?它如何运作?
K签证的目标在于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在STEM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全球青年科技人才来华参与科研、创业和商务活动,从而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
我国政府已将该类别签证作为吸引外国人才、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举措之一。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周二表示,该类别签证旨在“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内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该类别签证是近期一系列旨在提升我国对外国人才吸引力的改革措施当中的最新一项——这些改革措施包括简化签证审批流程和推出重新设计的永久居留卡。
长江商学院战略学与经济学教授陶志刚称:“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10年代,我国有大量人才流失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而现在的任务是要留住本土人才,同时还要吸引一些全球人才。”
我国官员表示,K签证将面向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和从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相关领域的年轻专业人士开放,并将提供比现有签证更灵活的条件。
该签证的主要优势在于:不同于之前的技术移民项目,它不需要得到雇主的担保。
二、K签证有可能吸引外国人才吗?
K签证的吸引力初显端倪。上海纽连祈思移民总监胡先生透露,自8月公布以来,咨询量增长超30%,印度、东南亚、欧洲和美国申请人兴趣浓厚。胡认为,它填补针对顶级专家的R签证的空白,将我国定位为STEM早期人才首选。印度媒体热议其为H-1B替代,提供低成本、无担保途径。一印度网民呼吁同胞申请,称“中国女朋友也容易找”。
R字签证于2013年推出,旨在吸引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并且需要得到邀请机构的担保。
然而,我国通过K签证扩大人才库的努力仍面临挑战。
尽管我国已经采取许多措施以向外国人开放,但其国际化程度仍远不及美国。
而且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很少授予外国人公民身份。
虽然获得我国永久居留权相对容易,但与每年约100万获得美国绿卡的非美国公民相比,获得我国永久居留权的人数仍然很少。
与硅谷相比,我国的工作环境也对英语申请人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
悉尼的商业咨询公司Geopolitical Strategy的首席策略师迈克尔·费勒表示,中国公司需要提供英语职位和国际化的工作时间安排,才能与美国公司竞争。他说:“我无法想象许多外国毕业生会对许多我国公司赖以成名的996工作制感兴趣”。
三、我国的K签证与美国的H-1B签证有何关系?
在我国大力招募人才的同时,特朗普却在疯狂采取打击移民的举措,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但K签证的推出与特朗普限制H-1B签证的举措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
但时机巧合,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于8月7日正式公布了K签证,9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将H-1B申请费从数千美元提至10万美元,旨在确保“高技能、不可替代”人才,引发印度科技界震动——美国70%H-1B由印度人获得。
美国的H-1B需雇主担保、抽签、有上限(每年8.5万),有效期3年可续,导向绿卡。
我国的K签证则无上限、无担保、5年多次往返,聚焦青年交流而非全职工作。
观察人士称,美“内向转变”利好我国,K签证成“及时替代”。然而,K签证难以取代H-1B。美国生态成熟,硅谷薪资高、文化包容;我国虽开放,但语言和工作强度是短板。X上,有人讽刺K签证将引来“被美国抛弃的三流废材”。
四、如何才能引才不引忧?
在K签证承载着科技创新筑巢引凤期待的同时,国内网友还忧虑、担心审核机制不透明,把关不严,使广招贤才变了味。K签证要求的知名高校STEM学历缺乏明确界定,而国外水硕、水博乱象早已不是秘密,学历造假、能力掺水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家担心的是,没有招来真正的人才,反而让没有真才实学的外国“混子”钻了空子,甚至可能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威胁国家安全。
不可否认,这些担忧的根源,说到底还是与我们的很多政策不太清晰一样,K签证当前存在太多模糊地带。
其一,学历门槛上,“知名高校”没有明确名单。是QS百强院校还是行业内认可院校?
其二,能力审核上,如果只看学历不查实际成果,如何避免“纸上谈兵”?
其三,年龄限制跨度相当大,不同年龄段的人才评价标准是否应该有差异?
这些模糊地带不仅让公众不安,也给实际执行留下了钻空子的空间,可能让政策走形变样,甚至滋生新的社会不公。
要及时消除公众疑虑,则需筑牢“标准与审核”三道墙。
首先,细化政策。明确“知名高校”名单,参考QS排名结合行业评估;能力考核不止学历,查科研成果、项目经历,引入第三方机制。
其次,规范流程。跨部门核查学历真实性,加强入境跟踪,避免“挂羊头卖狗肉”。
第三,配套、完善。在引入海外人才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培养和留住本土人才。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中外人才能够各展所长、良性互动。
五、如何平衡K签证与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
在经济放缓和限制性招聘政策的推动下,我国8月份的青年失业率升至自12月新统计口径开始以来的最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周五的数据显示,上个月,我国16至24岁未上学人群的失业率升至18.8%。这高于7月份的17.1%和6月份的13.2%。我国8月份城镇各年龄段失业率上升5.3%,而7月份为5.2%。
因此,网友担忧K签证挤占稀缺岗位。
有些媒体解释称,对K签证的上述担忧,是因为很多人对K签证存在一个关键误解。他们称,K签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签证,持有者入境后主要从事教育、科技交流或创业、商务活动,并非直接进入职场参与全职岗位竞争。
但事实上大批持有K签证的外国年轻人涌入后,来我国从事教育、商务活动,原本就会挤占教育、商务服务业的就业岗位。
要平衡通过K签证引进优秀的外国人才与国内青年就业,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创造一支更加平衡的劳动力队伍,既应对外国人才的挑战,又应对减少青年失业的需要:
1,加强人才发展:培育人才中心和平台,培养顶尖创新者和高技能工人,确保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大力支持。
2,完善支持机制:更好地支持从海外招聘的人才,改善对外国专业人才的服务。
3,政策改革:实施政策改革,简化签证流程,提供职业福利,吸引外国人才。
4,注重技能薪酬:建立技能薪酬体系,确保技术工人的技能和奉献精神得到更好的报酬。
5,联合培训和交流:鼓励行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联合培训和人员交流,以促进劳动力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