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国家利益》10月5日报道,美国海军当前正推进福特级航空母舰项目,计划建造10艘,以逐步替代服役已久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继续维持其全球海上打击与远程兵力投送能力。
然而,项目执行情况一言难尽。
作为该系列的首舰,福特号自2005年开工以来就问题频发,从建造初期的超预算与延期交付,到后续系统集成中的反复返工,再到服役后长期无法形成完整作战能力,其发展轨迹堪称一波八折。
而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此后开建的肯尼迪号、企业号以及多里斯·米勒号竟然毫无改进,照着错误的路线复制粘贴,继承了首舰的结构设计与系统配置,形成开局即锁死的连环反应。
原本寄望于跨时代技术跃升的新一代航母平台,如今却深陷进度延误、系统不稳定等一系列泥潭中,甚至出现整个舰级建设计划面临信心危机的情况。
本来福特级航母被美国海军视为未来水面战力核心,结果成了反面教材,说是服役了,实际上确实如服,服了个假役。
(美媒报道截图)
照理说,福特号是美国军工体系技术集成能力的集中体现,结果却成了问题密度最高的军舰,甚至没有之一。
福特号航母服役后多年未能进入完全战备状态,其核心症结在于宣称的搞出了四个关键系统:电磁弹射系统、先进阻拦装置、武器升降机和双频雷达,结果没一个靠谱的。
电磁弹射原计划取代传统蒸汽弹射器,提升舰载机出动效率并减少能耗,但实测中故障率远超设计目标,平均故障间隔为181次,远低于美海军预期的4166次标准。
阻拦装置虽号称先进,却在高频使用下反复出现液压故障与刹车系统失灵,严重影响航母舰载机回收能力。
武器升降机更是开玩笑般的存在,在福特号交付时,几乎所有武器升降机都没有完成验收交付。
双频雷达则因为结构复杂、电磁兼容性差,被美国海军考虑放弃,转而在后续舰上启用更加稳定的单频系统。
更尴尬的是,这些系统并非在战场使用中暴露问题,而是在港口调试阶段就崩了,连糊弄都没法糊弄。
虽然现在第一艘福特级航母福特号已经开始海外部署,但实际上完全是带病上岗,强撑颜面罢了。
(福特级航母)
追溯其根源,福特级航母问题的核心,在于赌博式创新,美国以为反正也没人能追得上,就可以进行激进地升级,结果设计的时候,就脱离了现实。
最开始的时候,福特级就不打算延续尼米兹级的技术体系,而是试图直接跨越一代,原地起飞,最终集成了多项未经验证的技术。
这种设计逻辑听起来振奋人心,实则风险极高。航母作为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本就需要通过多个代际的演进式优化来实现可靠性积累,而非一蹴而就地更换全部关键子系统。
然而,福特号并没有进行技术过渡或模块化试验的缓冲阶段,而是直接将所有新系统首装于一舰,结果导致系统间缺乏协同验证、接口设计混乱、电力负荷调配紊乱。
更糟的是,这些技术中的绝大多数尚未经过反复验证,导致舰体建造进度与系统成熟度严重脱节。
在此背景下,福特号成了海上测试平台。但如果单单是测试,也没什么毛病,关键是,后续的几艘,都按照福特号的设计建造,结果就成了从头拉到底,白瞎的不是福特号,而是整个福特级的所有航母。
(福特级航母)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问题如此明显,为什么美军不及时停下来进行系统返工,反而还要继续推进后续航母的建造呢?
这就涉及到福特级项目背后更深的制度锁死困局。
首先是建造节奏先于问题暴露:航母这种巨型舰艇的设计往往在开工5到7年前即已冻结,后续航母暴露问题时已完成大部分模块建造,根本无法大幅调整系统布局或更换核心组件。
其次是预算体制不允许停下来,美国国会年度拨款机制要求项目按期推进,若延期或重构将导致预算冻结、项目审核重启,甚至政治责任倒查,这使得造船厂宁可硬着头皮继续造,也不愿选择修复问题。
毕竟造航母的和开航母的不是一波人,我交差就行了,管你打仗的时候好不好使。
再次是军工承包机制高度固化,福特级涉及数百家承包商与供应商,任何一个核心系统的替换都意味着重签合同、调整采购链条、重新进行测试验证,政治与利益摩擦远远高于工程本身的复杂性。
在这种七零八落的困局下,航母问题已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成为了制度惯性、政治交易公共同构成的系统性困境,哪怕明知方向有误,整个系统也只能自动向前,而不是回头修正。
(福特级航母)
福特级航母的困局,揭示出美国军工体系面临的深层结构性危机。
在重大装备研发中,应有的基本流程,被政治意志和军工复合体游说所中断,导致工程决策脱离现实能力,陷入纸上指标的空转逻辑,毕竟天大地大,没有钱大——航母是美军用的,但钱是进自己口袋里的。
同时,这还反映出工业体系空心化的严重后果,美国造舰能力过度集中于少数船厂,供应链脆弱、备选方案缺失,无法适应系统升级与弹性生产需要,导致一旦主系统出故障,便牵一发动全身,一艘福特号拉胯了,后面的肯尼迪号、企业号就跟挨个跳水似的,排队往沟里跳。
所以说,福特级的问题不是偶然,也不是个例,而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结构惰性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