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外界的目光还聚焦在“福建舰”何时正式服役之时,另一艘颇具未来感的巨舰却悄然传来重磅消息。近日,根据网上流传的照片显示,我国首艘电磁弹射两栖攻击舰——076型首舰“四川舰”疑似已在船厂港池进行了电磁弹射“小车测试”。这意味着这艘号称“无人机航母”的新舰,已完成舾装阶段,正朝海试迈出关键一步。
这次测试的重要性不容低估。所谓“小车测试”,是电磁弹射系统在正式弹射舰载机前的必要环节。通过控制不同重量的小车进行加速与释放,可验证弹射轨道的磁场分布、电流响应与结构应力,为后续舰载机实弹射提供精准参数。福建舰在2023年完成相同阶段测试后,才进入舰载机适配验证。而“四川舰”从去年底下水到今年10月就开始小车试验,仅用10个月便追平福建舰的进度,这一速度,令人咋舌。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意味着中国海军的“电磁弹射器”已从单舰试用,迈向体系化装备阶段。福建舰实现了世界上首次电磁弹射第五代舰载机,而076的测试,则象征着电磁弹射装置的“量产化”正在加速。外媒甚至感叹,中国似乎要把电磁弹射“白菜化”。
相较于075型两栖攻击舰,076的设计堪称一次跨代飞跃。排水量提升至4万吨级,甲板上不仅能起降直升机,还装有一条130米长的全尺寸电磁弹射器。更大胆的是,它首次采用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由燃气轮机、柴油机与电动推进组成,可实现灵活的能量分配。这不仅满足弹射系统的瞬间高功率需求,也让舰艇的航速与操控性更灵活。
虽然这种高功率电推进存在一定风险——英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就曾因系统跳电而瘫痪——但中国在商船电推进领域积累深厚,再加上仿真与冗余设计水平的进步,使得076有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电战舰”。
从战术角度看,076依旧保留了坞舱,可装载726型气垫登陆艇与上百辆装甲车,实现空中与海上两栖立体登陆。更关键的是,它将拥有真正的固定翼舰载机作战能力,成为一艘兼具“航母+两栖攻击舰”特征的复合型平台。福建舰已验证电磁弹射系统可起飞歼-35隐身舰载机、歼-15T重型舰载机与空警-600预警机。因此,从理论上讲,076同样能支持这三型舰载机的起降。
不过,更契合076定位的,是歼-35隐身舰载机与“攻击-11”隐身无人机的组合。前者具备强隐身、强打击的前线制空能力;后者则能在高风险空域执行侦察、干扰或饱和攻击任务。未来若形成“人机协同舰载编队”,076将成为全球首个可弹射隐身无人机的两栖攻击舰,其空中打击半径可覆盖1500公里以上,战斗力直逼常规航母。
有趣的是,歼-35在尺寸与重量上较歼-15更小、更适配单弹射跑道的076平台。若该舰配合舰载无人加油机与无人僚机编队,将极大延伸航母编队的感知链与作战半径。可以说,一旦歼-35上舰,076不再是“无人机航母”,而是一艘“电磁弹射轻型航母”。
在未来的海上作战体系中,076的定位十分微妙——它既是两栖作战平台,又能充当航母战斗群的支援舰艇。当“福建舰”或“山东舰”执行远洋任务时,076可在区域内提供制空与登陆支援;而在高烈度冲突中,它甚至能与大型航母并肩作战,通过歼-35与无人机编队实现空中掩护、电子压制与反舰攻击。
更关键的是,076的建造周期与造价远低于常规航母。按照目前节奏,从开工到服役仅需两年左右,若优化流程甚至能压缩至18个月。这意味着中国可在短期内实现“准航母”的批量部署,快速扩大海上空中力量。
反观美国,目前11艘航母中已有多艘超期服役,“尼米兹”级即将退役,“福特”级尚未完全形成战斗力;若中国在2030年前形成“3航母+若干076”的体系,美军的常备航母数量优势将被显著削弱。到那时,一艘载有歼-35的076,将足以牵制一支美日“闪电航母”编队。
有传言称,后续改进型“076A”排水量或达6万吨,采用“四燃气+十柴油”的动力系统,拥有双电磁弹射轨道。这种版本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将拥有多层级、模块化的海上载机平台体系——从075到6万吨级的076A,再到8万吨级的“福建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谱系。
而更远的目标,或许是“076B”型无人舰母:完全取消有人战机,仅搭载AI控制的隐身无人机与无人侦察机,实现全天候、高密度的打击与侦察。这将彻底改写21世纪的海上制空逻辑。在不久的将来,当第一架歼-35从“四川舰”的弹射轨道腾空而起时,全球海军都将见证一个全新的海上力量体系的诞生——属于中国的电磁弹射时代,已经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