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超60% 小学在学规模2023已达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第一财经 发表于 2024-10-8 05:0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10人中有8人是文盲,到202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629人,到2023年的388万人;从198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14.7万人,到2022年突破千万人……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下称“系列报告”)称,75年来,我国基本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系列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05年,比1982年增加3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人。

75年来,中国的教育水平提升有哪些表现?教育体系有哪些变化?高校对创新发展形成哪些支撑?随着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下一步将如何建立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教育普及程度与教育水平提升

1949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2522万人,其中,小学2439万人,初中83万人;2023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6亿人,其中,小学1.1亿人,初中0.5亿人。

“我国义务教育底子薄、基础弱的面貌逐步改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系列报告称。

在国新办今年9月底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称,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高等教育方面,2012年入学率是30%,这十年提高了30.2个百分点,达到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第一财经梳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发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1.1%增长到2023年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49年为0.26%,1978年为0.7%,2023年增长到60.2%。

与此同时,中国教育“朋友圈”不断扩大。

“我们已经与5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经面向200多个国家、1000多万个海外用户提供服务。”怀进鹏说,还推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同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厦门大学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

系列报告显示,1956年起,来华留学生规模逐渐扩大,留学生生源国日趋多样。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9年的70万人;来华留学生规模从1978年的1236人增加到2018年的49万人。

75年来,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财政投入持续增加。

第一财经梳理国家统计局数据发现,199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878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412亿元,占比75.2%。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8万亿元,占比78.7%。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持续优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充分发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势,实现教育投入保障更加有力有效。”系列报告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超过4%,截至2022年底,已连续11年实现教育财政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


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校创新支撑

随着“两基”战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实现和各级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也逐渐进入快车道。

1961年发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完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明确要求;20世纪90年代,“211工程”“985工程”发展战略相继启动;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15年起,提出‘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迈上新的历史起点。”系列报告称。

第一财经根据统计局数据梳理,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从1990年的326人增长到2022年的3510人,增长超过9倍;历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952年的1785人,增长到2023年的130.2万人;出国留学生人数从1952年的231人增长到2019年的70.4万人。

与此同时,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成为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系列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承担60%以上的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承建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同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47.9亿元,支持设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各类研究项目3.6万余项,布局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5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30个、各类协同创新中心40家。



人口结构变化与教育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人口结构都在发生变化。教育资源如何更有效配置?在建立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方面,教育部有何考虑?

在上述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对此回应称,教育部深入研判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持续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

不同教育阶段学龄人口面临不同发展趋势,面对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在学前教育方面,学龄人口在持续减少。资源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城镇地区普惠性资源特别是公办资源不足,农村地区办园条件薄弱。“我们要着力优化普惠性资源布局结构,稳步增加公办资源供给,优化教师队伍配置,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王光彦称

在义务教育方面,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资源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镇挤、乡村弱”,部分城市地区学位供给紧张与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富余同时存在。

针对这个阶段的情况,教育部将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地区学位供给,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以教育数字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根据预测,在高等教育方面,学龄人口在2032年之前将持续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学位需求还将持续扩大。

针对这种特征,王光彦在发布会上称,要通过现有高校改扩建挖潜扩容和新设置高校等多种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同时,我们还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拓展办学空间,适度新建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不断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力度。持续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更好地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作为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部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任务。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等。(制图/桐欣)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4-11-17 12:29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