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结婚人数再创新低:李银河的预言即将成真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蓝橡树 发表于 昨天 1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婚不育保平安”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口头禅。

当传统婚姻模式备受诟病的同时,年轻一代正在通过颠覆从前的做法,摸索新式情感模式的更优解。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本文来源:公众号“蓝橡树”(ID: blue_oak)”



近日,“结婚率创45年新低”的话题,引起热议。

2月8日,据民政部官网发布的《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创下自1980年以来结婚登记数量新低。



实际上,早在2023年以前,全国结婚登记数就已持续多年下跌。

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结婚登记量的巅峰是2013年的1346.9万对,2014年开始逐年下降,后于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2021年跌破800万对大关,2022年降至683.5万对,跌破700万对大关,下降速度让人瞠目。

但与之相反的,是2024年的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增加了2.8万对,这个比例相当于,民政局每走进去10对新人,就有4对可能会再来离婚。



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却容易离婚,现状让人唏嘘。

我国近十年来的婚姻数据,不仅是一部当代青年的婚恋选择变迁史,也折射出随着时代发展和观念更新,一场悄无声息的“婚姻革命”正在兴起。



“白首不相离”成过去时,

新一代改写婚姻“剧本”


2025 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显示——

“婚姻是人生必经阶段” 的传统观念认同度,已从 2010 年的 86.7% 降至 42.3%。

婚不起、不想婚、婚不下去,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现状。

婚不起:

“以我目前的收入,根本不敢想结婚的事,感觉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王瑞,深圳,29岁,男

有人调侃道“如果说这一代人口减少是‘天灾’,经济压力则是压垮年轻人婚姻意愿的‘人祸’。”

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养不起娃。在青年失业率(16 - 24 岁)创18.8%新高的背景下,养活自己都成问题,高昂的婚姻成本,吓退了众多年轻人,让他们对迈进婚姻殿堂这事望而却步。

不想婚:

“一个人的生活自由自在,没必要为了结婚,去过将就的人生。”

——凌思蓉,杭州,32岁,女

工作压力山大的996、007,生活中个人支配的空间和时间,已经被压榨得所剩无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一段亲密关系。

追求自我的新一代年轻人,更倾向于把有限的精气神,投资在“活出精彩人生”中,而不愿屈就于“高牺牲、低质量”的婚姻生活中。

婚不下去:

“结婚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如果在一起矛盾重重,那不如及时止损,放过彼此。”

——唐萌,西安,30岁,女

当激情退却后,伴随着朝夕相处,在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碰撞带来的鸡飞狗跳中,婚姻的乏味和疲惫,很容易让新一代小夫妻在争执无果后,毅然决然走向决裂。

传统的婚姻观念的“从一而终”逐渐被打破,年轻一代则更注重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

在他们的认知里,结了婚也不代表必须白头偕老,如果“婚不下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才是最佳选择。





“一夫一妻制”走向衰落,

“新型婚姻模式”正在兴起


传统婚姻模式下,“一夫一妻,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传宗接代”,是延绵世代,约定俗成的的相处模式。

但新一代的90后、00后,早已活出了多元化的婚姻观。

自由、平等、心灵契合、共同成长、生活质量,都是他们在追求亲密关系时的考量指标。



随着现代年轻人婚恋观的重大转变,近几年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突然孕育出一种婚姻新风尚,各类新型的婚姻模式开始出现,既突破了大多数人的常规思维,也颠覆了传统的婚姻制度。

早前在微博上,就有人列出了一种新型婚姻模式,询问网友们是否能够接受:

1.男方不出彩礼,女方不出嫁妆;

2.只领证不举行结婚仪式;

3.买房买车的钱,男女双方各出一半;

4.生两个孩子,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亲姓;

5.各项生活开支AA制;

6.各自赡养各自的父母;

7.不与任何一方父母,进行同住;

8.逢年过节各自回家,各自看各自爸妈;



没想到底下的回复中,赞赏并且能够接受的,大有人在。

毕竟,从前在物资匮乏年代,夫妻之间需要相扶相持,共度艰难岁月,才能勉为其难撑起一个家。家庭是彼此面对风雨的可靠战友,不可或缺。那会的婚姻,爱不是最重要的,生存才是。

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手段协助下,夫妻之间的直接联系变得不再那么紧密,做饭可以点外卖,体力活可以外包,连带娃都能请保姆,就算一个人也能生活得很好。

加上重男轻女的陋习逐渐被摒弃,职场上的巾帼不让须眉,使得拥有经济权力的女性,在家庭中也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话事权,不再需要像从前那样作为男人的附庸。于是,追求平等和尊重,成为了越来越多女性的婚姻诉求。



例如在江浙地区,就流行一种名为“两头婚”的新型婚姻形式 。

它既不属于传统的男娶女嫁,也不是完全的女招男入赘。而是夫妻双方在结婚后,仍然保持与各自原生家庭的紧密“黏性”。

如保持独立生活,夫妻双方成家后可各住各家;逢年过节,夫妻两人会轮流去双方父母家中居住;孩子通常会生两个,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并由各自的家庭抚养,如果只有一个,则孩子用父母姓氏的组合;男女双方各自承担结婚和婚房费用,不需要支付彩礼和嫁妆;小孩称呼父母的双亲为爷爷奶奶,而没有外公外婆的说法。

去年刚夺下2024届奥运会射击冠军的天才射击手盛李豪,家里就是江浙沪“双头婚”的典型代表。他随母亲姓,带姓名里融入父姓,网友们解读为“盛李豪,盛妈李爸的自豪”,幸福感洋溢。



“两头婚”作为一个新颖的结合方式,是在尊重传统与个人自由之间寻找平衡的一种新型模式,为不愿受限于传统框架,希望兼顾个人发展与家庭责任的年轻人提供了新选项,所以被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所采纳。

随着个体价值觉醒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这一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和行为早已颠覆从前。

婚礼不再是门面和话语权的体现,彩礼嫁妆也不再是家庭物质条件的代表,“男尊女卑”也不再是家庭分工的束缚,“门当户对”也不再是择偶的硬性标准。



在传统婚姻观念日渐淡化的今天,新一代探索婚姻形式的更多可能性,由此衍生出来的一些婚姻新趋势和现象,刷新我们认知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试婚不领证:年轻人通过同居来测试彼此的适应性,减少仓促结婚后可能出现的离婚风险。

周末夫妻:各自住,偶尔聚。跳出了传统婚姻的藩篱,给予夫妻双方更大的自主空间,旨在“距离产生美”。近年在中国大城市悄然兴起,有10%左右的已婚人群采取了这种模式。

AA制婚姻:夫妻在经济上独立,费用平均分摊。90后夫妻中接近1:1的男女比例在婚后理财上面采取AA制。

丁克婚姻:夫妻选择不生孩子,过二人世界。上海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20%的已婚夫妇有意成为丁克家庭。

合同式婚姻:两个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选择结婚,共同度过一段时光后,再根据彼此的意愿决定是否继续维持婚姻关系。

结婚搭子:与异性好友结婚,搭伙过日子。抵御父母催婚,共同应对生活琐事,组合双方资源,共同过上更好的小日子。



甚至出现了一些非传统家庭结构,比如:单亲家庭、同性伴侣家庭、组团养娃、无亲缘关系(收养、送养)家庭、甚至是数字化伴侣。

据2021 年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约有 3000 万的单亲妈妈。83% 的离异家庭都由妈妈来抚养孩子,近些年催生出 “离婚搭子” 这种组团养娃形式。

我国每年的收养登记数量在 2 万件左右,涉及收养的家庭数量大致也在这个范围波动。

有超过 30% 的单身年轻人群体表示可以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与数字化伴侣进行情感交流等互动。

著名性学大师李银河曾奇葩大会上分享过自己的观点——“婚姻制度终将消亡。”



但其实她的核心意思并非指婚姻制度将解体,而是指随着社会转型期家庭观念的重构,多元化的婚姻形式才符合趋势。

毕竟,当年轻一代追求的婚姻内核,已经从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时,旧的模式难以满足新追求,必然会发生变化。



婚否?婚否?

婚姻剧本没有最佳选择


那么,较为合理的婚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爱情三角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他认为——“真正的爱情需要激情的火花、亲密的联结和承诺的支撑,三者缺一不可。”

这三个基本成分的具体含义是指:

激情: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

承诺:维系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当。

并据此衍生出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形态。

如果说传统的相亲结婚是“空洞式爱情”,如今的年轻伴侣更追求的是“浪漫式爱情”和“友伴式爱情”。



有情感专家指出——

“现代人的爱情承诺,已不再依赖于一纸婚书的传统监督机制,而是集中在两个人之间的自愿和合力,同时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保有亲密关系里的独立性,是经济和情感上的公平统筹。”

尽管新型的婚姻模式也存在各种利弊,但却给与我们一个新的视角,看到年轻一代在追求爱、激情和责任的平衡之道中的上下求索。

没有完美的婚姻,只有合适的选择。



正如罗翔老师曾经谈到的——

三年后,你结婚了。下班回家看着自己不爱的人,饭也吃不下,话也不想说,床更不愿意上,你会不会后悔太听家里人的话。

又或者,三年后,你结婚了。看着曾经奋不顾身选择要嫁的人,激情褪去如今只剩下相看两生厌。吵闹的孩子、没洗的碗、杂乱的房间和打游戏的老公,你会不会后悔当初不听家人的话?

再或者,三年后,你仍然选择了独身。看着别人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内心不禁产生孤独感。这时候,你会不会后悔决定不结婚?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无论怎样选择都会有遗憾和圆满。

关于婚姻,听过最好的答案——“不是不婚主义,也不是结婚主义,而是幸福主义。”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2-21 22:23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