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清华、浙大几乎主导了国产 AI 创业的叙事。从 DeepSeek、智谱 AI、月之暗面到百川智能,这些 AI 头部企业的创始人几乎都有清华或浙大的背景。清华姚班、浙大竺院,被认为是国产 AI 创业者的“黄埔军校”,一度形成了“清华 vs 浙大”的 AI 竞争格局。 但 Manus 的崛起,打破了这种叙事。
(图片来源于:机器之心公众号)它的创始人肖弘,华中科技大学 92 年生的连续创业者,从大学时代起就展现出了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他曾在校园内开发志愿填报助手、微信上墙、圈子集市等多个热门应用,毕业后创立夜莺科技,推出了壹伴助手、微伴助手等产品,服务超 200 万 B 端用户,并获得腾讯、真格基金等一线机构的投资。
2022 年,他创立 Monica,并在海外推出 ChatGPT for Google,一年内用户突破 1000 万,盈利能力稳定。如今,他带着 Manus 再次闯入 AI 赛道,成为国产 AI Agent 领域的破局者。不仅是华科,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冲击“清浙双寡头”格局,北大、交大、南大、电子科大等校友们,也在 AI 创业浪潮中崭露头角。国产 AI 创业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化,从“清华 vs 浙大”的双寡头格局,迈向“百花齐放”的时代。
Manus 国内外热度冰火两重天尽管 Manus 在国内大火,甚至邀请码被炒到 10 万元,但在海外市场的讨论却相对有限,主流科技媒体和 AI 社区也未对此产品进行特别报道。这与 DeepSeek 在国际 AI 社区掀起的热潮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差异或许与 Manus 目前的推广策略和产品形态有关。
相比 DeepSeek 直接开放 API 并广泛接受国际测评,Manus 目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底层技术细节尚未完全公开,也尚未完全开放,国际开发者对其认知相对有限。 与此同时,一些开发者对 Manus 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架构与 OpenAI Operator、Anthropic ComputerUse 等已有的 AI Agent 方案存在较高相似度,是否具备真正的技术创新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