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累病”有了专家共识!留意这4个典型症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一年到头的困倦乏力,要么浑身没力气,要么做事没精神……乏力,作为一种多因素导致的临床症状,困扰着很多人。

对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联合全科未分化疾病专家协作组发布《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提出把它当作疾病来管理。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揭露乏力背后的健康隐患。

受访专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 任菁菁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刘征堂

乏力不只是没力气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浑身没劲”的状态,因大多会自行恢复,也就不把它看作一种病。

共识指出,乏力指自觉体力下降,伴困倦、虚弱或疲乏等症状。虽是一种主观感觉,而非独立疾病,但因其是多种器质性疾病的早期甚至是首发症状,可视为健康的预警信号。



生理性乏力

在衰老、睡眠不足、运动缺乏或过量、压力过大等因素的影响下,身体“充电”不足或“耗电”加速,确实会令人更易疲乏,但通常不影响正常生活,只要休息够了、调整饮食、适度运动,便可恢复元气。

病理性乏力

无论做出怎样的生活改善,乏力感总是缓不过来,而且持续数周,尤其是伴有体重骤降、持续发烧、明显疼痛、异常出血等症状,便可能是病理性的,需要当成“病”来治。

因病致疲难确诊

乏力可能是器质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的第一或主要表现,但很少单独出现,常伴随其他症状,让人难以甄别。共识列举了十多个乏力常见原因,可大致归纳为3类。



1

器质疾病有线索


呼吸、循环、消化、血液、神经、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等多系统疾病,均可造成乏力,尤其是肿瘤,引发的癌因性疲乏发病率达62%~85%。

器质性疾病引发的乏力可能伴随特定器官的典型症状,可为判断病因提供线索。比如:

肺炎、慢阻肺患者的乏力常伴有气促;

房颤可能伴随心悸、胸闷气短、胸痛等;

慢性肝病、胃炎患者多有腹痛、消瘦;

血液病可造成皮疹等皮肤改变;

肾病患者常出现水肿、少尿或无尿症状;

风湿免疫病可引发关节痛。



2

整体失衡难判断


感染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营养相关疾病,均非单一器官病变,但可造成机体整体状态失衡。

比如,营养不良直接影响体能,感染性疾病本身的“消耗”可造成乏力,迁延难愈可伴发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及治疗副作用。

3

外部因素看药物


服用药物也是乏力的一大诱因,比如抗抑郁药和抗组胺药、苯二氮䓬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降压药、阿片类药物、抗帕金森病药物。而且,需用这类药物治疗的疾病本身也是乏力诱因。

此外,长期饮浓茶、咖啡、酒以及长期吸烟者,一旦停止摄入便可出现乏力等戒断反应。



此次共识特别将中医内容纳入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征堂介绍,乏力属于“虚劳”范畴,按症状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湿困5类。具体而言:

气虚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苍白、头晕自汗;

血虚者常头晕耳鸣、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口唇与指甲色淡、眼睑苍白;

阴虚者咽干口燥、面色潮红、盗汗、小便短赤;

阳虚者四肢发凉、小便清长、大便溏稀;

湿困乏力多表现为肢体沉重。

究其原因,与先天薄弱、劳倦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久病等多因素相关,也需对症下药。

解乏需搭好“健康四边形”

生理性乏力的解乏方法很简单,只需搭建好“健康四边形”,即营养均衡,少喝浓茶、咖啡和酒;适度运动,注意劳逸结合;发展爱好,有助调节情绪;充分休息,强调改善睡眠。



营养治疗攒体力

乏力的营养治疗强调饮食多样化,每天吃够谷薯蔬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坚果等各种食物,口味以清淡为主,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引起的乏力,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比如瘦牛肉等红肉、动物肝脏、动物血、海产品(尤其是贝类);少吃苋菜、鲜笋等草酸含量多的食物,以免阻碍铁的吸收。

此外,女性在40岁后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围绝经期、孕产期时激素波动大,可多摄入大豆、深海鱼类和深色蔬菜。



适度运动增体能

根据乏力程度选择喜欢且能长期坚持的运动,如很疲惫时散散步、有精神时打太极拳、不乏力时去慢跑,如果在室内运动,踮脚尖、蹲下起立、仰卧起坐等都是不错的训练动作。

提醒:任何强度的运动都需分3个步骤:热身5~10分钟,运动20~60分钟,放松5~10分钟。如果生命体征不平稳,有急性伴随症状,不建议运动。

中医调养需对症


中医讲究“虚则补之、损则益之”,应对乏力重在“补益”:气虚型常用四君子汤,血虚型选择归脾汤,阴虚型常用六味地黄汤,阳虚型用右归丸加减治疗,湿困型常用参苓白术散。

针刺、艾灸、推拿等也有一定改善作用。艾灸日常可操作性较强,常选用足三里(位于小腿外膝眼下4横指处)、关元(位于下腹部,腹部中线脐下4横指处)、神阙(位于脐部中央)等穴位,但体质偏热或阴虚火旺者慎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及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者,肥胖者,慢性病患者等,本身就是病理性乏力的高危人群,如果“休息”“进补”等生活解乏法不奏效,建议及时就医。如不重视,长期乏力不仅影响生活,还可能放任潜在疾病发展。▲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8-1 03:20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