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多年来一直在应对“缩水式通胀”(shrinkflation)现象,即产品变小了,但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上涨。
这一趋势在像洗衣液这样的家庭必需品中尤为明显,购物者越来越觉得花的钱更多,得到的却更少,并且表示这种做法让人感觉很“偷偷摸摸”。
而对一些人来说,这些变化也正在导致他们在商店里做出一些可疑行为。
女子在Costco被拍到的操作TikTok网友@gadzooks2025发布了一段视频,拍下了一位顾客在Costco做出不寻常的举动。
图源:TikTok
视频中配有TikTok的机器人配音说:“这位女士正在Costco给洗衣液‘补满’。”画面上的文字也与声音同步。
只见一名女子面前放着两瓶Tide(汰渍)洗衣液,她正在把一瓶中的液体倒进另一瓶里,似乎是为了确保自己结账时拿的是装得最满的一瓶。
图源:TikTok
发布者还在视频的标题中标记了Costco的官方TikTok账号。
她并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人这种行为并不是个例。TikTok上还有其他类似视频,比如网友@silenestar和@pr3tty.ke1,也展示了她们在商店里对洗衣液“补满”的操作。
TikTok上的律师网友@ugolord对其中一个视频进行了回应,解释为什么这种做法是违法的。他说,虽然缩水式通胀是真实存在的,但消费者付钱是为了瓶子里标示的容量,把别的瓶子里的产品倒进自己要买的那瓶,就属于盗窃。
HouseDigest网站也对这种趋势进行了报道,并指出:虽然这种做法看起来像是在反抗企业贪婪,但本质上仍然是偷窃。
洗衣液真的缩水了吗?确实有人发现,洗衣液等产品的容量正在变小。
一位用户在Reddit的r/shrinkflation板块上发帖,展示了一款洗衣液的对比图:容量从原来的946ml缩减到804ml,但包装大小和标示的“可洗衣次数(40次)”却几乎没变。
图源:Reddit
NPR也曾报道,Tide洗衣液“容量略有缩水,但售价却更高”。另一位 Reddit网友也对比了几瓶不同时间买的Tide:最早的一瓶是154 盎司,接着是146盎司,最新的一瓶只有132盎司——但瓶子的尺寸看起来都差不多。
宝洁公司对此回应称,配方“浓缩了”,可以弥补容量减少的问题。
评论区观点分裂在Gadzooks的视频下,评论出现明显分歧。
一位评论者写道:“别怪她,要怪就怪贪婪企业导致的缩水通胀。”
也有人支持她的行为,说:“她只是拿回了自己应得的洗衣液。”
但也有人表示震惊和不满:“太恶心了!!!应取消她的会员资格!!”
“这会让另一户人家承担后果。完全不对。” 另一位评论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