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跑楼小孩”送外卖最后100米掩盖成长风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深圳华强北的写字楼里,一群10到14岁的孩子胸前挂着二维码,穿梭在电梯与楼层之间。他们接过外卖员手中的餐盒,跑完“最后100米”,每单赚取1到2元。

家长称这是“锻炼吃苦”,孩子觉得“挣钱有趣”,外卖员图个“省时省事”。这场看似皆大欢喜的交易,实则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埋下了多重隐患。



高层楼宇电梯高速运转、人流密集交错,孩子们抱着餐盒飞奔时,碰撞、挤压等风险如影随形。部分楼宇消防通道复杂,一旦出现火情等紧急情况,孩子们缺乏足够的应急处置能力,逃生自救成为问题。更有甚者,一些孩子为了能更快送单,会选择乘坐货梯或者在电梯里争抢位置,增加了意外发生的概率。

比物理风险更隐蔽的,是人流中潜藏的危机。写字楼人员混杂,访客、商户、维修人员往来穿梭,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面对陌生人搭讪、骚扰甚至拐骗,往往无招架之力。把孩子推向这样的复杂环境,无异于让他们在风险中“裸奔”。

我国劳动法明确禁止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对未成年人劳动作出严格限制。“跑楼代送”即便披着“自愿帮忙”的外衣,也难掩其经营性劳动的本质,已涉嫌触碰法律红线。而过早卷入经营性交易,还会扭曲孩子们的价值观。有的孩子为抢单与同伴争执,有的模仿成年人讨价还价时的市侩,都在悄然传递“金钱至上”的错误信号,进而滋生急功近利的心态。

“让孩子体验挣钱不易”,家长的初衷可以理解,但真正的成长教育,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劳动观、价值观,而不是让未成年人在缺乏保护的环境中从事经营性劳动。未成年人的劳动体验,应限定在力所能及的家务、公益性志愿服务等安全范围内。把“跑楼代送”当作“成长磨砺”,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更是家长监护责任的缺位。

外卖平台不能成为这场风险交易的旁观者。作为行业主导者,破解配送难题是其应尽之责。针对写字楼配送痛点,与物业协商设置智能取餐柜、推行错峰配送、优化路线规划,都是降低外卖员超时压力的有效途径,能从根本上铲除“找孩子代送”的土壤。同时必须强化合规管理,明确禁止将配送任务转交给未成年人,绝不能让效率优先凌驾于孩子的安全之上。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更要校准教育方向。真正的“吃苦教育”,是教会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过早体验社会竞争与商业活动。成长不可逆,一旦发生意外,再深刻的“教训”也换不回孩子的安全与健康。

社会防护网也必须织密扎牢。写字楼物业应加强管理,制止未成年人从事经营性代送活动;监管部门要加强排查,对涉嫌违规用工行为及时干预,让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形成“不敢违、不能违”的震慑。

“最后100米”的配送效率,理应让位于成长安全。守护每一个孩子远离风险,让他们在安全环境中成长、拥有阳光欢笑的童年,是时代赋予的共同责任,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注脚。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8-11 21:52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