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澳洲人疯狂迷恋维生素!不仅浪费钱 而且有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有害

维生素,这个词原本是因为它们 “维系生命” 的作用而得名。

但如今的维生素,却更多的是在浪费金钱,甚至对健康构成威胁。

尽管如此,澳洲人还是爱吃维生素。

即便有些人连买新鲜蔬果的钱都紧巴巴,却仍然舍得为瓶瓶罐罐的补充剂买单。

那么,我们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被说服,不再吃含有天然营养素的食物,而是转而购买这些经过提炼、装瓶的维生素呢?



维生素作为疾病根源和解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近200年前的法国。

1831年,法国上层阶级成立了 “明胶委员会”,试图研究是否能用肉类吃完后的骨头煮成胶状汤,作为救济食物提供给穷人。

结果发现,被喂这种汤的狗活活饿死。

原因是明胶中缺乏人体(或动物)所需的必要氨基酸,根本不是完整的营养来源。

另一组实验中,科学家尝试让狗只喝糖水来验证 “无蛋白饮食” 的后果。

结果很快就出现眼睛溃烂,不出一个月便全部死亡。

某位法国医生注意到自己照顾的孤儿出现了类似的眼疾症状,开始思考哪些营养素是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

这类观察,逐渐促成了对食物中“关键物质”的深入研究。

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 “疾病来源于细菌”,但这理论无法解释像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和糙皮病(维生素B3缺乏)等常见问题。



巴黎在19世纪末遭围困时,鲜奶供应中断,导致婴幼儿死亡率飙升。

有人尝试合成 “人工牛奶”,配方包含糖、水、蛋白和脂肪,但效果惨淡。

直到1912年,波兰化学家Casimir Funk提出了 “维他命”(vitamine)这个词,意思是 “生命之氨”。

他研究发现:鸡只吃去壳白米会患上类似人类脚气病的病症,而吃带米糠的糙米则没有问题。

随后,Funk成功地从米糠中分离出 “维生素B1” 。

之后,美国科学家在蛋黄和奶油中发现某种脂溶性物质可以维持老鼠健康,这就是后来的维生素A。

至1930年代,13种维生素相继被发现,包括8种B族维生素、维生素C,以及4种脂溶性维生素A、D、E、K。



二战期间,美国征兵发现三分之一的男兵营养不良,于是政府首次制定了每日维生素摄取推荐量(RDA)。

营养学家认为——既然能帮助军队,也能帮助大众。

此后,维生素不再只是防治坏血病、脚气病、夜盲症等缺乏性疾病的工具,而逐渐变成一种 “健康保险”——每天一粒,万事无忧。

慢慢地,人们相信每日小剂量摄取维生素不只可防止缺乏,还可能治疗慢性病、提升健康水平。

在这其中,广告功不可没。

维生素对男性宣称 “强壮神经、增强体力”,对女性则宣传 “提升精力,干更多家务”。

1938年Kellogg’s谷物广告中一句话直接写着:

 “老婆越能干,越显可爱”

而1974年Flintstones维生素广告也把母亲的责任感和焦虑拉满:

 “尽你所能… 确保孩子不会错过任何维生素。”



1994年,美国通过法规,将膳食补充剂归类为“食品”,意味着制造商无须事前证明产品安全或有效。

从此,市场上的补充剂产品暴增,从1994年的约4000种飙升至如今超过10万种。

澳洲虽有更严格的监管,TGA要求所有维生素成分必须来自已认证清单,但问题仍层出不穷。

比如维生素B6中毒、产品污染,以及广告中夸大甚至虚假的健康功效。

一些宣传称维生素可以治疗艾滋病、肝炎、脱发、癌症、阿尔茨海默症,还能改善睡眠、性能力、儿童免疫、甚至提升脑功能,令人难以抗拒。

但问题在于——我们真的需要它们吗?



答案是:如果不缺维生素,额外摄取可能毫无作用,甚至有害。

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呕吐、头痛和疲劳。

更严重的,比如维生素B6摄入过量,可能导致永久性的神经损伤,出现四肢刺痛、麻木、灼烧感或无力。

维生素A过量可能导致头痛、肝损伤、骨质变弱,甚至造成胎儿畸形。

铁过量也可能损伤肝脏,维生素D过量则可能反而降低骨密度。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研究指出:高剂量的补充剂可能增加某些癌症风险。不少产品还检测出重金属、细菌和霉菌污染。

维生素原本是为特定人群准备的,比如确有缺乏症、孕妇等。

但如今,大众已被广告和 “健康焦虑” 绑架。

这篇文章是系列报道的开篇。

接下来,专家们将带我们深入了解澳洲人最常消费的几种维生素:

维生素D、C、多种维生素、鱼油和铁补充剂背后的科学证据和使用建议。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9-16 07:20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