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著名航空杂志《空军月刊》的一篇报道再度引爆舆论:该刊在其10月刊中援引巴基斯坦方面的情报确认,在2025年5月7日的印巴“5·7空战”中,印度空军损失的阵风战斗机并非此前认定的3架,而是4架。
这一爆料,既直接刺痛了印度空军的自尊心,也再度凸显了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斗机在实战中的卓越表现。
▲《空军月刊》的10月刊
根据《空军月刊》的披露,巴基斯坦空军最初确认击落了编号为BS001、BS022、BS027的三架印度空军阵风战斗机。但在事后数月,巴方通过人力情报网络进一步掌握到新的信息:另一架编号为BS021的阵风战机同样在这场空战中被击落。至此,印度空军在本场战斗中的阵风损失数量被修正为四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编号都来自印度空军精锐的第17与第101中队,而这两个中队正是印度引以为傲的阵风机群核心。随着BS021被确认丧失,印度原本的36架现役阵风战斗机如今仅剩32架。对一支长期强调“阵风提升空军质的飞跃”的印度空军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战斗机性能孰优孰劣,实战最具说服力。在5·7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歼-10CE凭借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出色的机动性能,以及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的超长射程优势,牢牢压制住了阵风。
《空军月刊》援引巴方军官的话称,当天巴空军通过电子战系统率先锁定了14架印度阵风,并选择集中火力实施打击。最终的结果是,阵风战斗机全程未能有效发挥其装备的“流星”空空导弹的优势,反而被巴空军在射程之外率先击落。阵风一度被认为是“比肩F-35以下最强”的四代半战机,但在歼-10CE面前,实战战绩却显得颇为尴尬。
如果按巴基斯坦的说法,这场空战的总战果甚至更加惊人:除了四架阵风之外,印军还损失了一架苏-30MKI、一架米格-29UPG和一架幻影-2000,巴空军打出了“7比0”的战果,并可能击伤另外四架阵风。这种悬殊战绩不仅让巴基斯坦上下士气大振,也让外界对印度空军的真实水平提出了新的质疑。
▲印度近期要增购114架阵风
然而,就在巴基斯坦方面选择公布这份情报的同时,印度空军却宣布要再向法国增购114架阵风战斗机。这一时间上的巧合,显然让外界解读出某种微妙的联系。因为对于印度而言,阵风已经成为目前唯一能“撑门面”的先进战机。
美国虽然多次表示愿意向印度提供F-35,但印度坚持索要部分生产与技术转让,美国自然不会答应。俄制苏-30MKI虽数量庞大,却在性能与现代化改进上滞后,且始终无法彻底实现本土化生产。至于印度自研的“光辉”战斗机,更是长期受制于发动机供应问题,难以批量形成战斗力。选来选去,唯一现实的选择还是法国阵风。可以说,印度此番提出增购114架阵风,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既为填补损失,又想借此推动本土化生产计划。换句话说,“阵风依赖症”正在深深困扰印度空军。
▲5月7日空战中双方的态势图
此次巴方在数月后公布第四架阵风被击落的消息,显然也带有战略考量。对巴基斯坦而言,战机数量远不及印度,因此必须通过质量优势与信息战来扳回一城。歼-10CE的实战胜利为巴方提供了极佳的宣传素材,而揭露印度阵风的损失,则进一步动摇了印度军方和民众的信心。更微妙的是,《空军月刊》的报道指出,印度军方至今未能公开提供这四架阵风在5月7日之后的影像和编号证据。印度方面或许试图通过“沉默”来掩盖损失,但在全世界的目光下,这种遮掩难免显得苍白无力。
回顾这场5·7空战,意义远不止于一次印巴边境摩擦。它是一次典型的“新型态空战”——电子战、远程导弹、信息透明度全面介入的空中对抗。在战场态势上,巴基斯坦空军几乎实现了对印度单向透明:通过预警机与电子战压制,精准识别目标并率先打击,让印度阵风陷入被动。这种“体系对抗”模式,也许才是这场空战最大的启示。未来的空战,不仅是飞机对飞机的比拼,更是整个作战体系的比拼。而在这方面,印度空军的短板暴露无遗。
▲巴基斯坦空军歼-10CE
如今,随着“第四架阵风”被确认击落,印度空军损失的惨烈程度已不容忽视。莫迪政府曾高调宣传阵风是改变南亚空战格局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如今却在短短数小时的战斗中折损四架核心战机,这对印度的国防工业形象与军队士气都是沉重打击。未来,印度即便顺利引进114架阵风,也难以改变一个事实:在体系化作战面前,单纯依赖某型先进战机无法保证胜利。而巴基斯坦凭借从中国装备的歼-10CE和PL-15E导弹,已经在南亚空域打开了坚实的一拳。
在现代空战中,昂贵并不等于无敌,数量也无法取代体系优势。巴基斯坦歼-10CE的“4:0”战果,或许会成为未来空军教材中的经典案例。而印度,恐怕还要在阵风的阴影下苦苦寻求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