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岁法国妈妈帮邻居生娃 孕妇公路分娩 产科吵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9月1日的下午,法国Eure-et-Loir省的小城Châteaudun天气有点闷热。这个离巴黎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小镇,平时安静得能听到风吹过石板路的声音。可那天,位于Beauvoir社区的一栋普通住宅里,突然乱成了一锅粥。

“快来人!她要生了!”



21岁的Thalia Serreau当时正准备哄自己四个月大的女儿午睡,听到隔壁邻居大喊,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隔壁那位邻居,她平时也就点头之交,顶多在楼道里寒暄几句“Bonjour”。可现在,那声音里夹着真切的恐慌——那种一听就会立刻被感染到的求助信号。

Thalia几乎没犹豫。她把宝宝交给同住的母亲,一边冲出门,一边喊:“救护车叫了吗?”

“叫了!但他们说得要一阵子!”那位邻居的家人几乎要崩溃。



于是——一个21岁、才当了四个月新手妈妈的女孩,就这样冲进了一个正在临产的房间。

“我也没想太多,就动手了。”

事后回忆时,Thalia自己也有点懵:“我真的没多想。我想那可能就是本能吧,母性的本能,或者只是作为一个人的直觉——有人需要帮忙,你就去。”



她从没接生过孩子,更别说在完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屋里没医生、没助产士,只有一位惊慌失措的孕妇、一位快要晕过去的丈夫,还有一个拼命让自己冷静下来的21岁女孩。

她试着让产妇平躺、呼吸、别慌张。她记得自己在手机上飞快地搜过“accouchement urgence(紧急分娩)”,看了两眼,迅速学着操作。

时间在那几分钟里被无限拉长。产妇的呼吸越来越急促,Thalia只能不停安慰:“没事没事,我在这儿,一切会好的。”

然后——她真的接住了那个小生命。



一个男婴,在一间普通的法国家庭客厅里、在一张毫不起眼的沙发上,哭着降生。

Thalia后来笑着说:“我当时甚至还没来得及哭,只是下意识地想‘他得呼吸!得保暖!’。”于是她迅速用毛巾包住婴儿,拍了拍他的背。当那声尖锐的哭声响起来时,她终于松了口气。

几分钟后,救护车才赶到。医护人员冲进门时,看到的是一个已经安然无恙的宝宝,和一个手还在发抖的年轻女孩。

她不是医生,但她救了一条命。



这场突如其来的“客厅产房事件”,在镇上炸开了锅。因为在Châteaudun,这种事其实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了。

自从2018年当地的产科部门关闭后,镇上的准妈妈们想要去医院生产,必须驱车40多公里,去Chartres或者Vendôme,有时候甚至要去更远的Orléans。对于生产这种“说来就来”的事儿来说,这种距离几乎等于赌博。

有的人就在路上生了;有的在停车场里;还有一位去年在超市后座“生了个寂寞”——因为救护车被堵在国道上。



所以,当Thalia这个21岁的女孩在没有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顺利帮邻居接生,她不只是救了一条命,她还捅破了一个尴尬的现实——这座小城真的缺一间产房。

9月23日,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接生刚好过去三周,Châteaudun市政府举行了一场简短的表彰仪式。市长Fabien Verdier亲手为Thalia颁发了荣誉奖章。

那天,她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高领,看上去依然有点局促。



记者问她是不是以后想当医生,她笑得有点害羞:“其实我之前读的就是护理学校,但后来因为孩子暂停了学业。现在嘛……我有点想回去继续读了。”

市长在台上说:“Thalia不是医生,也不是助产士,但她展现了冷静与勇气,这种品质值得全城尊敬。”

掌声持续了整整一分钟。有人拍下视频发到社交媒体,评论区里一半是“太感动了”,另一半则是开始争论——“还不如把产房开回来”。



其实,Châteaudun的产科关闭已经让居民们怨声载道好多年。2018年,法国地区卫生局(ARS)宣布停运这里的产房,理由很官方:一是招不到医生,二是分娩量太少——每年不到300例,难以继续运营。

从那以后,小镇上不断有临时分娩的案例传出。救护车不够快、医生不够近、道路太远、羊水破得太早——每个细节都让人后背发凉。



卫生局的理由似乎没错,但居民听着就是不顺耳。市长直接反驳:“安全?那现在的情况才叫不安全!当一个21岁的姑娘被迫临时上阵接生,这合理吗?”

Thalia的事,让这场辩论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浪头。



对于自己突然成了“全城英雄”,Thalia显得有点不自在。

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没想到会这么多人知道,我只是做了我觉得该做的事。如果这能让大家重视这个问题,让产房重新开,那当然最好。”

她笑着补了一句:“我们这儿去最近的医院都得开40、45分钟车……女人要生孩子的时候,可没法等堵车和红灯。”



Thalia说,接生那天她根本没多想,只是本能地行动。可整个镇子的人都在想——为什么这种“本能”必须替代“系统”?

法国的卫生部门一再强调安全标准,说要“有完整医疗团队24小时值守才能运行产科”,听起来很科学,但对于像Châteaudun这种中小城市来说,那就意味着“没有选择”。

于是,现实变成了这样:有人在客厅里生;有人在停车场生;有人在高速上生。



如今,那个在沙发上降生的男婴已经满月,母子平安。Thalia偶尔还会去看他们,她笑说:“我们算是被命运强行绑定的朋友吧。”

她继续当着新手妈妈,也开始认真考虑重回护理学校。她说:“也许我就是该做这行的。”

而在市政厅那边,关于产房重开的讨论仍然在进行。市长还没得到答复,但他的那句话已经成了当地人的口头禅:

“我们说的是安全,可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难道以后都要靠非专业人士的勇气去接生吗?”



Thalia只是一个普通女孩,一个刚换完尿布就跑去救人的年轻妈妈。

可在那场慌乱、温热、充满哭声与汗水的夜里,她接住的不只是一个生命,也是整个小镇的焦虑与希望。

这座小城可能还没等来重新开放的产房,但那一刻,它确实迎来了一个“奇迹”。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11 09:23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