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人2》“怪人”封神,现在的喜剧都这样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最近,一首《技能五子棋之歌》以其魔性的歌词旋律和舞蹈席卷全网,并引爆了一场“笑点在哪”的喜剧审美分歧大讨论。

它就像一颗“喜剧榴莲”——爱者沉迷,厌者不解。



有人被旋律洗脑,被演员浑然天成的“癫”劲儿感染,梦里都在哼唱:“技能五子棋,飞沙走石;技能五子棋,力拔山兮!”



也有人看了两遍,仍找不到笑点所在,无感甚至反感刷屏。

没有结构,没有大底,没有逻辑,梦到哪句说哪句,那首歌也被节目组认证就是AI写的。



今年的《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下文简称为《喜人2》)看到现在,有个趋势十分明显——整体作品越来越抽象,没有铺垫、直接“干拔”情绪的炸场式台词越来越多。在年轻群体中越来越火的素描喜剧(Sketch),正以“荒诞”与“抽象”的标签强势出圈。

玩抽象,也不是那么简单

从土豆吕严创作的《父亲的葬礼》,到《喜人2》集中出现的“抽象派”作品,它们没有传统的喜剧结构,甚至没有普遍共鸣,在天马行空的台词里,编剧们丢掉了逻辑和“意义”的包袱,被调侃“像AI写的剧本”。

这类作品的共同点,就是提供一种简单纯粹、不设防的快乐——观众不必思考,无需共情,只用沉浸在片刻的荒诞里,暂时抽离现实,笑就完事。许多现场得分不高的作品,反而在网络上形成热议。

《技能五子棋》就是其中的代表。故事讲述五子棋冠军张呈去“技能五子棋”学校提升技能,没想到校长“技能五”和学生“子棋”的特殊技能就是施展“飞沙走石”(把对手的棋子直接扔进什刹海)、“静如止水”(凝结时间,对方假装被冻住)、“力拔山兮”(摔坏棋盘,直接获胜)、“两级反转”(翻转棋盘,放出对手黑历史照片,击溃对手心理防线)等荒诞招式。该校的教学核心理念是“下棋的真谛是快乐”,你有多久没有在下棋时又唱又跳了?



面对这股抽象的喜剧风潮,观众态度两极。

有人为喜剧的“抽象化”悲哀,认为其失去了喜剧应有的共鸣与结构,没内涵,没启发,没有对当下社会的反映,也没有小人物切入口,纯荒谬,无意义;

但有人欣然接纳,狠狠赞同土豆那句“快乐而非胜利的真理将被传播至永恒”,生活已经这么累了,笑就行了,看个喜剧何必非要找意义?



其实,在这种高压的自创自排节目里,能让一部分观众发自内心地笑出来,已经是创作者能力的展现。即使是抽象作品,诞生也并不容易,不是“想一句是一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那么简单,其难点恰恰在于如何精准预判观众的设想并通过反差引爆观众的情绪。

不少如今出圈的抽象作品,创作初期也是频频受挫,展演中包袱不响是常事,下台后不断复盘改进,尊重观众的反馈,才能最终登上节目。



比如《技能五子棋》的创作想法诞生自两年前,打磨了一年半,创作者们憋着一口气,通过线下展演的反馈,不断掰开了重写,才最终呈现出今天的效果。《技能五子棋》的编剧之一翟小明,社交平台简介都透着一股抽象——“2006年临沂市十佳少先队员”。



而且,即便是抽象风格的作品,也依然需要寻求能笑出来的那部分观众的共鸣。

例如组合“海维go”的作品《空城计》。面对敌军压境的“无脑版”诸葛亮,索性开启精神胜利法与玄学模式,口中念念有词:“我就是命好,没有人比我诸葛亮命好……好运好运,接接,霉运霉运,走走。”随后又反转自洽,道出“是人就要接受自己的平庸”。

这种从荒诞中冒出的真实,跟“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的年轻人消解压力方式如出一辙,瞬间击中了台下观众,嘉宾辛芷蕾和胡先煦深感共鸣,“俺也一样。”这种联结,未必源于深刻价值,主要在于抓住情绪。



为了减少冷场,这类喜剧还需要依赖一套成熟的角色设计:由“怪人”负责装傻,通过异于常人的行为逻辑制造笑点;再由逻辑正常的“直人”负责吐槽,在怪人“癫”至一定程度时,比观众快0.5秒点破场上的不合理,吐槽怪人的荒诞之举。



这种搭配,一个负责“疯”,一个负责“捅破”,缺一不可,如同相声里的逗哏和捧哏,既放大了笑点,也避免了观众“出戏”。

此前比较出圈的喜剧作品《少爷与小姐》中,刘波er与龙傲天、赵娟er与冷冰凝爱语梦翠霜,就是两对分工明确的“直人”与“怪人”。



两位负责吐槽的“直人”坐看两位“怪人”搞怪

当然,要驾驭好这些角色,很难,本季大放光彩的张兴朝和杨雨光此前都是配角,直到这一季遇上代表作,他们身上浑然天成的“怪”才被观众看见。就连前几年被观众吐槽不好笑还不淘汰的“米未太子”张呈,也通过刻苦练习为助演的节目增色不少。



这些都说明,对剧本反复的打磨,以及对演员特质的精准捕捉和放大,才是荒诞喜剧得以成立的基础。

当喜剧节目不再“讲道理”,不再硬煽情

除了抽象,《喜人2》还有个明显的创作趋势,编剧们在淡化那种刻意“上价值”、煽情的素描喜剧收尾套路。

回想《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时期,像冠军组合“某某某”那种挖掘社会议题、走深刻情感叙事、“后劲儿大”的作品曾备受推崇。但这一季,用幽默包裹残酷现实的作品,想要出彩的难度变得更大了,很考验编剧和演员的功力。



比如“思念成吉”组合的《史密撕再就业》,尽管触及“优化”等现实关键词,但因为没有特别的视角,反响相对平淡,倒是借用知名餐饮品牌口号的那句“你好你好,全国小炒肉大王,史大厨辣椒炒肉,请慢用”的台词,戳中了现场观众的笑点。



但马东没给分,因为他称自己没看懂这个服务员喊口号的梗,这也表明,引发共鸣的已不再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观察,而是那些在特定圈层内流通的“文化暗号”。

这也是张呈油菜花田回头照片能引发喜人老观众爆笑、但新观众一脸懵的原因,“内部梗”越来越多,许多致敬《一喜》《二喜》《喜人1》的片段,新观众很难理解。



当然,不硬煽情不代表反煽情,如果作品能有一个好底和好结构,依然很加分,像《真假美猴王》《旧警察故事》《小放光明》这类作品,线上线下都获得了高度评价,因为他们的情感升华恰到好处,不突兀、不说教。



还有一个很不错的作品《老人与狗》,主创之一在现实中经历了失去父亲的痛苦,但作品并未因此做得很沉重,反而将情感处理得轻盈克制,直到结局大家才恍然大悟,那份冲击感反而更大。



这正符合许多观众当下的情感需求:看综艺不是为了上课的,而是为了喘口气。大家本能地抗拒在休闲时间还要被教育、被感动,对那种“预制”泪点产生了抗体,但不排斥温暖情绪的传递。

这种喜剧审美的变化趋势,并非是对深刻的否定,更像是对情绪自由的一种守护。

当现实的压力无处不在,人们需要即时的情感满足,能有一个十几分钟的视频让你毫无负担地开怀大笑,在一瞬间忘记烦恼和焦虑,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治愈体验。

这里不得不说,马东作为幕后推手——被李诞调侃为“硕果仅存唯一‘老登’”“一登大师”——和团队一手打造了《奇葩说》《乐队的夏天》《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喜人奇妙夜》等爆款节目,确实让很多热爱创作的人,找到了合适的舞台。



比起在大制作电影里打酱油说尴尬台词,能在自己决定剧本走向的喜剧舞台上发光发热、为观众提供治愈瞬间,更能彰显这些喜剧创作者的价值。

这样看来,素描喜剧作品正从一种以悲剧和反思为内核的“精神食粮”,回归一个朴素的功能——一个安全、解压的情绪出口。快乐不必依附于任何意义,快乐本身就是意义。

看个综艺而已,大家不妨搁置争议,多看让自己笑的作品。就像有人问“《技能五子棋》笑点在哪”,其实很简单,能笑出来就享受,笑不出来很正常,看其他的就好了。快乐和审美,本身就不必统一。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10 22:45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