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喝三罐就会心脏骤停 到处都有 在“害学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在巴黎城南的马拉科夫(Malakoff),九月的阳光刚刚晒进巴黎西岱大学法学院那栋老旧教学楼。500名刚刚结束高考的新人,拘谨地坐在阶梯教室的长椅上,等待着他们大学生活的第一场“欢迎仪式”。

舞台上,学生会(BDE)的成员热情地招手,笑容满面,像极了一场欢乐派对的主持人。气氛正慢慢被点燃——直到台上那句随口抛出的话,让全场瞬间沸腾:

“想喝Monster的吗?免费的!我们BDE全年都有供应,随时来拿!”



掌声、欢呼,还有一阵“真的假的”的低语。大学的第一天就有免费饮料,这待遇听起来确实不赖。

可在人群的后排,18岁的Paloma皱了皱眉。她并不确定自己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一个学生会,会和能量饮料扯上关系?



在法国,能量饮料从来都不是什么“无害”的小玩意。那只黑色罐子、绿色爪痕的Monster(咱们一般叫魔爪),早已成了年轻人的标志性饮料。

它在图书馆的桌角、夜店的吧台、甚至地铁的座椅缝隙中频繁出现,像一个默默陪伴大学生通宵熬夜的影子。

但医生们一点也不觉得这可爱。早在2013年,法国食品与环境安全局(ANSES)就发出警告:能量饮料可能导致心悸、焦虑、幻觉,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猝死。

英国正在计划禁止16岁以下的青少年饮用,而法国的校园里——却成了品牌们的新战场。



两天后,记者以“采访学生生活”为名,敲开了BDE的门。门后的办公室里,墙角堆满了Monster的纸箱,连音响上都贴着那熟悉的绿色爪痕。空气里弥漫着能量饮料的甜腻味。

坐在沙发上的女生Emma,是BDE的负责人之一。她大方地承认:“是啊,我们跟Monster有合作,他们会送我们一批免费饮料。”

她说这话时一点都不心虚,反而像在介绍一种“正常的资源置换”。冰箱就在门口,学生走过随手开门,伸进去拿一罐——咔嗒一声,熟悉的开罐音在校园里响起。



“大家一天能喝掉六十罐,有人一天来几趟。自九月开学以来,我们差不多消耗了900罐。”Emma说着自己也拧开了一瓶,仰头一饮而尽。

她笑着补了一句:“有时候我一天要喝三罐,一罐500毫升,一天就是1.5升。”

另一位BDE成员Maeva立刻惊呼:“你疯啦?想死啊!”

但笑声很快淹没在又一声“咔”的开罐音里。



合作当然不是无条件的。Emma摊摊手,继续爆料:“我们每个月要发一段视频给Monster,看起来像那种‘学生日常vlog’。里面要出现大家在喝Monster的镜头,越自然越好。”

“他们会要求我们拍在派对上、在图书馆、在校园草坪上喝的画面。然后我们发到社交媒体,@他们。一个月一条,完成后他们给我们250欧元。”

她耸耸肩,表情轻松——就像是完成作业拿奖金一样。“我们本来也就靠卖门票、卖酒赚钱,这点补贴挺好的。”



在她身后,Monster的冰箱几乎从未关过。每当门被推开,熟悉的面孔就伸进来:“嘿,我拿一罐哦?”

那是Inès,18岁,一边拎着Monster一边笑:“我只在学校喝,因为这儿是免费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他们在干嘛。”Emma吐出一口电子烟的烟雾,若无其事地说,“他们就是想让我们上瘾。”

她的语气里没有愤怒,更多的是一种“反正我也知道你套路”的平静。毕竟,在这个年纪,免费本身就是一种强力诱惑。

可这种“无害的快乐”很快开始反噬。Lina,曾经的BDE负责人,有一次在期末考试前连续喝了好几罐Red Bull,手抖到写不出字。



Emma自己更夸张,她说有次在图书馆喝了四罐Monster,整整两升,“突然说话超级快,心脏‘咚咚咚’跳,我以为自己要心梗。”

更离谱的是,她的尿液变成了荧光色。

外面的Hakan,19岁,留着胡子、穿着宽松牛仔裤,也中招了。“迎新周那三天,我只喝Monster,不喝水。后来胸口像被刀割一样疼。”



记者问她:学校知道你们和Monster合作吗?Emma笑着摆手:“当然啊。保安都知道,他们自己都来拿喝的!”

是的,大学的“默许”让这种合作几乎公开进行。怪兽的爪痕无处不在:派对横幅、音响贴纸、学生会的Instagram账号。

一个个看似青春洋溢的视频,其实是一次又一次精准营销。



“在巴黎,大多数BDE都有Monster合作;商学院那边可能更多是Red Bull。”Maeva解释:“我们估计有七成学生都在喝能量饮料。”

在马赛的KEDGE商学院,情况如出一辙。BDE负责人自豪地说:“Monster是我们合作伙伴。每场周四的学生派对,我们消耗四百到六百罐。学生们喜欢把它和酒混在一起喝。”

她还补了一句:“当然,Red Bull不能卖,我们签了排他协议。”



当记者联系校方,对方的回答斩钉截铁:“BDE是独立法人组织,学校对他们的合作不负法律责任。我们没有和任何能量饮料品牌合作。”

一纸声明,干干净净,仿佛那些贴着Monster贴纸的派对、那些堆满罐子的储物间,从未存在过。

然而,这些“合作”正一点点扩散。Red Bull甚至提出过更“创意”的点子:在里尔大学的图书馆考试桌下贴罐子,让学生“惊喜发现”。BDE成员Noa回忆道:“他们让我们在考试前宣布——‘桌下有惊喜!’然后几十个学生就同时发现自己有一罐免费Red Bull。”

他笑着说:“我们觉得有点过头了,但他们真想干。”



“有学生一天喝三罐500ml,这太危险了!”这是Laurent Karila医生——法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兼成瘾学专家——在听到这些故事后的第一反应。

他解释:“每罐的咖啡因相当于两到四杯意式浓缩,摄入太多可能导致心律不齐、高血压,甚至猝死。我们真的遇到过喝三罐后心脏骤停的病例。”

更危险的,是和酒精混合——能量饮料会掩盖醉意,让人以为自己没醉,从而出现各种事故。

他说:“这些品牌的策略和赌博网站一样——先用免费吸引,再慢慢培养依赖。只是这次,他们用的是糖、咖啡因和营销。”



如今,在法国的大学和商学院,Monster、Red Bull、Crazy Tiger等能量饮料已经悄悄潜入学生生活的缝隙。

它们在图书馆、派对、课间、Instagram短视频中不断出现,成为一种新的“社交符号”:拿着Monster的,是“酷的”;拒绝的,是“老土的”。

可没人真的记得自己是从哪一罐开始离不开它的。



或许,是那个九月的上午,在新生欢迎会上,当BDE喊出那句“免费的Monster随便拿”时——那罐冰凉的能量饮料,就已经悄悄打开了一场针对年轻人的“上瘾实验”。

-END-

Ref:https://www.leparisien.fr/societe/sante/des-cas-darret-cardiaque-avec-trois-canettes-lalerte-dun-addictologue-sur-les-boissons-energisantes-FHJFI4H2TRDPJEZUE7L4RZY65U.php

https://www.leparisien.fr/societe/sante/distribution-gratuite-com-en-amphi-comment-les-marques-de-boissons-energisantes-rendent-les-etudiants-accros-YDK3TOXSBFFSJOR2BAQAKCWKFI.php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14 09:16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