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澳洲年轻人迷上麻将,移民后代靠搓麻找归属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没想到吧

一个周三的夜晚,悉尼CBD的一家时尚酒吧PS40内,

窗外暴雨倾盆,室内却是一片宁静的低语声,和此起彼伏的碰撞声。

不是酒杯,而是麻将牌。

这是一场由 “No Flowers Mahjong Club” 主办的麻将聚会。

麻将,这一源于19世纪中国的游戏,曾一度被视为 “长辈们的娱乐项目” ,

如今却在纽约、伦敦,乃至悉尼,墨尔本,

悄然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社交新宠。

No Flowers麻将俱乐部的创办人是品牌顾问Rose Pengelly,

她有新加坡与娘惹血统,从小看着外公打麻将,当时那白是孩子 “禁止参与” 的领域。



Pengelly说:

小时候我们觉得麻将很神秘,是大人世界的东西,我和弟弟只能偷偷在门外偷看。

直到近几年,她和一群朋友萌生 “重新连接文化根源” 的念头,才真正学会了打麻将。

俱乐部的名字 “No Flowers” 源自Pengelly教学的麻将规则版本,

一种不带 “花牌” 的打法(麻将玩法众多,规则不尽相同)。

虽然麻将常被认为是一项充满竞争性的游戏(尤其当涉及金钱时),

但在No Flowers,Pengelly更强调 “开放” 和 “社群感” 。

她像个亲切的大姐姐一样穿梭于各桌之间,

给新人指点迷津,每位参与者桌上还有一份教学指南,随时可以参考。



她说:

麻将是个很好的社交平衡器,

你坐在桌边,和三个人一起学游戏,

自然就聊起来了,不需要任何刻意的寒暄。

来的人有和朋友同行的,也有独自前来的。

俱乐部更像是一个 “第三空间” ,

既不是家,也不是工作场合,却让人自在地建立连接。

大多数参与者年龄在25岁左右,和Pengelly一样,

很多从小在文化背景中听说过麻将,如今试图重拾这段传统。

本周日,她还将在悉尼与来自墨尔本的mschess国际象棋俱乐部联合举办一场活动。

在越南长大的兄妹Ryan和Emily Huynh,

虽然从小就会玩点麻将,但真正开始深入学习,还是在成年之后。

Ryan说:

我想找个方式能多和爸妈在晚饭后互动,

不至于饭后各自回房间刷手机、看电视。

Emily来自胡志明市,现在是一名语言学学生。

她说麻将成了亲戚间的 “交流加速器” 。

每当美国的亲戚来越南,一落地就会打开麻将桌,

边打边聊天,轻松又自然。

Ryan的伴侣Annie Yang第一次去越南见家长时,也迷上了这项游戏。

于是这对情侣买了人生第一副麻将牌,开始在朋友中推广。

很快,他们和Emily三人联合创办了 “Lucky Tiles” 麻将俱乐部。

去年9月先在新西兰奥克兰试水,今年则带到了悉尼。



对他们来说,也是结识新朋友的方式。

如今,Lucky Tiles已经在悉尼、墨尔本和奥克兰三地开设了固定活动。

他们上周末甚至牵头联合北美和加拿大的几家组织,

共同举办了一场 “全球中秋麻将庆典” 。

Ryan说:

这游戏的本质是 “快乐和连接”,

无论输赢大家都很开心,一人赢,三人陪着笑。

在墨尔本CBD,每周四晚上,Marche桌游咖啡馆的麻将角同样热闹非凡。

这里的玩法是日式 “立直麻将” ,由软件工程师Michael Zhao主理。

Zhao高中时在悉尼接触到麻将,三年前搬到墨尔本后,希望通过麻将认识朋友。



他说:

日式麻将规则复杂、策略性强,打起来比中式更烧脑。

有些玩家是被动漫吸引来的,有些是二代或三代移民,带着朋友一起来。

参与者主要是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年龄多在18至30岁之间。

Zhao说:

大家的目标很简单:社交。

有人很随意,边聊边打。

也有人极度认真,用计时器、记分牌,全套装备上阵。

这就是麻将的魅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16 01:15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