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75%的长剧演员 正迎来“失业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文|李蛋

2025年影视行业的关键词不再是爆款或出圈,而是“失业”。#、#、# 等词条频繁登上热搜,一连串热搜信号都在说明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度的、系统性的洗牌。

半年前优酷传出“超过16集剧集,面临集数被砍,项目不被过会的风险”,接着爱奇艺也传出消息“长剧要控量、要减集”。可见,长剧“降集”不再是风向,而是现实。资本缩紧、平台自救、项目收缩,整个行业进入“从爆款时代到存量博弈”的关键拐点。

然而,每一次市场结构的变化,最终都会落在人的身上。那些以长剧为生的演员才是这场剧变中最直接的受害者。项目变少、角色变少、曝光变少,意味着收入锐减、身份滑落、职业危机。


有人在苦等开机,有人主动降维求生,也有人彻底告别片场,去教表演、卖咖啡、开健身房。这场横扫演员生态的寒潮,已经不只是一个人的焦虑,而是整个演员群体的共同命运。

片场大门对普通演员关闭

长剧市场的萎缩,是2025年影视寒冬的最直观注脚。

数据显示,2025年获批的电视剧数量从429部跌至115部,较2014年锐减近四分之三。就连2024年曾被视作“反弹信号”的备案回暖,也在今年迅速冷却。更扎心的是,2025年一季度全国电视剧开机项目数量同比下降40%,整个市场看起来有热度,实际上无产能。

平台资金链的紧张成为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长视频平台亏损项目占比高,电视台更是几乎全行业亏损。当播不出、卖不动成为常态,降本增效已非口号,而是生存必选项。


资金的压力向下传导,直接压垮了中小制作公司。垫资拍摄、账期拉长、回款无期,成了业内通病。连曾凭《雪豹》爆红的出品方都在去年卖掉影视资产转型地产,华谊兄弟更是在六年内累计亏损近80亿。拍剧的公司越来越少,能活下来的,也只拍安全题材、明星项目。

而这一变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片场的门,正在对普通演员关上。剧集产能缩减四分之三,意味着演员需求至少同步萎缩同等比例。横店某群演经纪在小红书透露,今年开春以来,演员接戏率一直在下降,群演的平均等戏时间从过去的两天延长到一周以上。一些有固定面孔的熟脸演员,也开始接一些“非正剧”邀约,比如在短剧、情景广告、品牌宣发短片中客串,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资源的集中趋势同样越来越明显。顶流演员垄断了有限的S级项目,从头部影视公司到平台自制剧,都围着少数可带量的明星转。平台的项目会议上,“谁能带货”成了比“剧本好不好”更高优先级的问题。演员不再因为适合角色被选,而是角色要“适配”演员的商业价值,剧本、角色、演员的匹配逻辑被彻底改写。

那些曾经靠稳定配角位次维持曝光与收入的演员们,被一刀切地挤出体系。过去他们可能在《欢乐颂》系列、《小欢喜》《都挺好》这类现实题材剧中拥有自己的存在感,如今连这样的剧种都被平台判定为“ROI(投资回报率)过低”,整个生态位被删除。

于是,“演员失业”不再是个体命运,而是结构性结果。政策没有说“不许拍戏”,但市场在用更精确的数据告诉所有人,行业不再需要那么多演员了。

从“戏挑人”到“人求生”

在长剧市场收缩的背景下,演员生态的天平彻底倾斜。过去“戏挑人”的时代,演员们还能凭实力和口碑赢得角色,现在则是“人求戏”的阶段,谁能先抢到有限的项目,谁就能活下去,对戏份的“挑剔”已成为遥远的奢侈。

尤其对于中腰部演员,他们的核心问题在于,观众脸熟但没流量,有作品傍身但不带货,最终沦为长剧选角逻辑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而与此同时,许多中腰部演员的片酬又比新人贵,在平台预算紧缩的当下,这一点更使得他们成为“性价比不高”的群体。


那些过去还能靠电视剧维持体面生活的演员,如今要么陷入“无戏可拍”的真空期,要么接受短剧市场“五分之一片酬”的现实。

更糟的是,经纪公司体系的瓦解也让他们连“等活”的地方都没有了。非头部经纪公司几乎拿不到平台定制剧资源,中小公司失去了话语权,也失去了存在感。不少演员不得不选择解约、转签自由经纪人,或者干脆自己跑组。过去那种“公司为你谈项目、谈资源”的模式,也在慢慢消失。


向上,没法挤进S+项目的阵营;向下,又不愿降价拍短剧、接商演。再加上综艺市场的萎缩,“剧综联动”的闭环被拆解,很多演员连借综艺刷存在感的机会都少了。2024年上半年,卫视综艺播出数量下降35%,演员想上综艺混个脸熟,都成了奢侈。

这种无戏可拍的焦虑,也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身份危机。对很多演员而言,演员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社会身份。当一位演员连续一年没进过剧组时,哪怕银行账户还能维持生活,也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被行业淘汰了?

短剧也非救命稻草

长剧市场崩塌以后,许多演员开始寻找新的出口。短剧,似乎成了唯一的避风港。

确实,短剧市场近两年保持高热。短平快的模式、低成本的制作、碎片化的消费,都为中小演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一大批“前影视演员”试图降维求生。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短剧的门,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进入。


首先,头部演员的“降维打击”正在加速短剧市场的内卷。霍建华、杨蓉、王丽坤等中生代演员纷纷出现在短剧市场中,他们带着成熟的镜头感、演技经验和粉丝基础,迅速占据了头部项目的主要角色。这对于数量庞大的无名演员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其次,短剧的制作逻辑完全不同于传统长剧。它需要节奏更快、情绪更极致、人物更脸谱化。许多长剧演员难以迅速适应这种爽感逻辑,他们的细腻表演在短剧镜头里显得拖沓、不够刺激。某短剧导演就曾直言:“很多老戏骨来拍短剧,会不自觉地‘演得太认真’,但观众只想看反转和虐恋。”

再者,短剧行业虽然火热,但优质资源极度集中。根据行业数据,2025年上线的短剧中,约80%的流量被前5%的项目瓜分。平台只信任稳定的面孔和爆款公式,真正给边缘长剧演员留下的空间微乎其微。

一方面,短剧成了演员们最后的自救方式。另一方面,却也变成了新的“分水岭”,能拍的那批人依旧能生存,拍不到的,正在被系统性地淘汰。

越来越多的演员陷入“无门可进”的死循环。长剧的门关了,短剧的门也被头部挤满;直播带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综艺资源稀缺且门槛高。甚至有演员在景区做情景商演、在短视频中接软广,只为维持基本收入。


因主演《隋唐英雄传》出名的郑国霖,在西安千古情景区的广场上身着龙袍,扮演经典角色李世民,骑着摩托车载着"秦始皇"从游客身边呼啸而过,主动用"封官加爵"等趣味话语与游客交流。有媒体采访过他,他坦言这份工作现在能为他带来稳定的收入。

寇振海则是在景区完美复刻了《情深深雨蒙蒙》里陆振华的经典造型,拎着马鞭,前一秒还板着脸威严喊出台词,后一秒就别着马鞭扭胯热舞,活力不输年轻人,但看着也着实令人心酸。

这场“失业潮”从顶层的资本收紧开始,蔓延至中腰部演员的日常生活,最终成为行业的“常态”。当短剧也无法承担“再就业”的功能,意味着影视行业的就业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长剧演员的失业,不只是一次行业动荡的副产品,而是一场系统性重构的结果。未来,也许演员不再靠“剧”定义自己,而要靠“内容生态”去谋生。但在这场结构性转型的浪潮中,注定会有人要被时代抛下了。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20 09:27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