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遇见躲远点!街头骗局新套路:一开口就很难拒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VanPeople 发表于 3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在加拿大东西两岸的华人社区里一个新现象正悄悄出现。

无论是在温哥华列治文,还是在多伦多,越来越多陌生人开始在街头、商场甚至停车场上前“借钱”“求助”。他们打扮整洁、言语客气,看起来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乞丐,却在以各种方式向路人索要金钱。人们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借钱党”。



这并非孤立事件。列治文皇家骑警承认,近期收到不少类似投诉。警方提醒公众,若遇到这类情况感到不安或受到威胁,应立即离开现场并报警。

列治文的邝先生就亲身遇到过这样的“借钱党”。

8月一个下午,他准备在帝国中心吃午饭,刚走到门口,一名五六十岁的白人男子上前搭话。男子语气诚恳,声称自己失业多时、身无分文,只想讨两块钱买点吃的。邝先生心里一软,差点想掏出二十元让对方吃顿饱饭。可下一秒他又犹豫了——对方离得太近,万一有别的意图怎么办?



最终他婉拒了。男子并没发怒,只是点点头道谢,然后又去找下一个路人。邝先生回头看见那一幕,心里有些说不清的感觉:到底是真穷,还是套路?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另一位市民苏女士身上。

上个月,她在列治文Lansdowne商场停车场遇到一名女子,对方穿着时髦,说家里有孩子在挨饿,希望能帮忙买些食物和药。苏女士没给现金,而是进超市买了面包。可等她出来,那女子已经不在原地,而是在停车场四处拦人。苏女士上前递上食物,女子却摆手说“不用了”。

苏女士说,她当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如果她真需要帮助,至少我尽力了;如果是假,那也骗不到我什么。”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列治文居民分享相似经历。有人在百家店美食广场被人搭话,对方说饿了,想要二十元。好心人提议帮他点餐付款,结果那人脸色一变,转身去找别人。有人遇到索要礼品卡的乞讨者,也有人见过拿到食物却去商店退货换现金的。更有市民因为拒绝给钱,被对方推搡甚至辱骂,最后报警求助。



警方表示,根据卑诗省《安全街道法》,在特定情况下攻击性行乞是违法的,警方可依法开罚单。但如果行为只是言语请求,没有威胁或阻碍,就很难执法。列治文市还有《妨害公众安宁附例》,规定若行乞行为持续、影响他人,也可能被视为“妨害公众安宁”,最高可罚款1万元。

如果说西岸“借钱党”的套路是“不要食物、只要现金”,那东岸的乞助方式就更“讲究”——没现金也行,但实物得是好货。

10月初,多伦多一位华人女子在Bathurst街被一名白人妇女拦下,对方自称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请求帮忙买些生活用品。女子出于同情心答应后,跟着她进了超市。结果,对方推着购物车一通乱扫:薯片、零食、饮料样样都来。结账时总价两百多元。女子无奈表示负担不起,对方才略微删减。



她事后说:“我平常买菜都不舍得花这么多钱,这次帮人反而被‘带跑了’。”

同样的事情在万锦广场也有。一名黑人女子声称没钱吃饭,但拒绝便宜食物,非要进高价韩餐厅吃35元的海鲜面。被拒绝后,她甩脸离开。

警方指出,根据安省《安全街道法》,具攻击性的乞讨可被罚款,但这种利用同情心、没有暴力的行为很难处理。

有人认为,这只是通胀、失业率上升下的自然现象;也有人觉得,这是社会信任下降的表现。



过去,加拿大人遇到困难,总有人愿意伸出援手。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犹豫:该不该帮?能不能信?

“借钱党”的出现,让善意变得复杂。

它不仅反映了经济的压力,也暴露出一种新的社会尴尬——当人们开始怀疑每一次求助的真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就更难得到援助了。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20 09:27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