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中国碾压 美媒给美国海军开猛药:老旧舰艇全砍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据美国《国家利益》10月22日报道,美国学者莱瑟姆刊文称,美国海军正陷入危机,造船业的衰退正在撕开这个海上强国的根基。

曾经,美国造船业支撑着美国的全球海上霸权,如今却变成了一种难以医治的痼疾。

几十年前,美国是世界上无可争议的造船中心,诺福克、新港纽斯、巴斯钢铁厂、通用动力电船公司这些名字,代表着美国工业的巅峰力量。

那时的美国海军,每年能下水十几艘军舰,核潜艇流水线般生产。

然而如今,这些厂房里的工人越来越少,设备越来越旧,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美国海军目前只有四家主要造船厂能够承担主力舰艇建造任务,几乎全部产能被伯克级驱逐舰和弗吉尼亚级潜艇占满。

即使如此,仍然无法完成既定的生产计划,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整艘战舰推迟交付一年以上。



(美媒报道截图)

这一切是长期体制积弊的结果,美国造船业高度依赖少数几家大型军工承包商,而这些巨头与军方、国会之间形成了坚固的利益循环。

每一笔预算都必须通过复杂的政治程序,每一艘舰的建造都要考虑选区就业、议员选票、厂商利益。

这些用于国家安全的投资,实际上完全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比如濒海战斗舰项目,原本设计为快速、廉价、模块化的新型轻型舰艇,却在政治加码、需求膨胀的过程中变成了造价高昂、故障频发的笑柄。

美国海军最终不得不提前退役部分舰艇,可是项目负责的公司却毫发无损,甚至还能从后续的维修等服务中拿到新的合同。

毕竟除了美军用得闹心之外,也没有其他毛病,能骗来更高的预算,反而说明更能为军工复合体搞到更大的利益,这样的承包商,那不得重用啊。



(美国造船厂)

而与此同时,产业底层的工人,却无法从这个利益链条中获得足够的利益。

造船归根结底是一门需要传承的手艺,但如今的美国年轻人不愿再进入这一行。焊工、铆接工、钳工、管道技师,这些岗位在造船业中至关重要,却越来越难以招聘。

老一代工人退休,新一代不愿意学,即便有年轻人来了,往往干不了几个月就会走,因为这一点都不美国梦,虽然美国两党撕裂严重,但华尔街和硅谷并不撕裂,在美国营造的叙事中,年轻人的美国梦是硅谷精英和华尔街之狼,而不是打螺丝焊钢板。

此外,工会和企业的矛盾,干活时间长工资却很低,加之造船厂安全规章繁琐,让这一行彻底失去了吸引力。

美国海军在报告中坦言,过去五年中,造船业的劳动力缺口高达30%,某些关键岗位几乎无人可用。

而即便解决了人的问题,硬件问题也依然会继续困扰美国造船业。

美国许多造船厂的核心设备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干船坞甚至是二战遗留下来的结构。

新港纽斯造船厂的部分大型起重机已服役40年,而用于潜艇制造的车间多次因设备故障造成延误。

美国政府曾提出造船厂基础设施优化计划,计划在20年内投入210亿美元,更新海军四大造船基地。但这个计划刚启动就遭遇了成本翻倍、进度落后、审批缓慢的问题。按照目前进度,全面现代化10年后能完成就损失谢天谢地了。



(美国造船厂)

除了造船这边,美国海军自己也有锅需要背。

面对舰队老化、项目延误、预算超支的现实,海军的应对方式不是想着怎么简化要求,削减成本,而是追求更贵更骚。

在美国海军看来,舰艇越昂贵,系统越复杂,就越有范儿。

每当国会听证时,美国海军高层都用所谓先进性来解释延误,用战略需求来掩盖好高骛远,从不承认自己的需求不切实际,以至于很多舰艇真的造出来了,也难堪大用,而这其中不仅有巨大的沉默成本,还有机会成本,而且造船能力越低,机会成本就越大。

所谓的改革,在理论上人人支持,但在现实中,都选择随波逐流。

要想让美国造船业重新焕发活力,必须打破既有的军工承包体系、调整预算分配、重建产业工人教育体系。

没有哪位总统愿意承担这个政治代价,而国会议员关心的是自己州的工厂能不能接单,五角大楼关心的是下一波能骗到多少预算,而不是十年后的工业基础是否还存在。



(美国造船厂)

于是,美媒开了一剂猛药,主张果断退役老旧舰艇,以释放人力、船坞与预算资源,这样就能专注于新舰建造和造船业复兴。

作者认为,那些在船坞里泡上一半服役期的巡洋舰或驱逐舰已经成了负担,留着它们只会拖慢舰队现代化进程。

这就是前文强调的机会成本的问题,一个船坞用来修船就没法造船,而一些老船总是在船坞里泡病号,把茅坑占住了,在这期间自然就没有了制造新舰艇的机会。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谁愿意承担风险和后果呢?

大规模退役将导致舰艇数量骤减,在短期内削弱美国的全球存在与威慑力,尤其是在多战区同时部署的情况下,会造成战备空白。

而新舰建造本身正陷入延期与超支的泥潭,造船产能无法及时填补老舰退役后的缺口,就等于旧的没了,新的又造不出来,怎么办?

而且吧,还是那个老问题,不符合军工复合体的利益,国会与地方利益集团长期依赖老舰维护预算捞钱,一刀切了,那是断人财路。

所以这种腾笼换鸟的策略,也就听起来有点道理,实际上根本无法落地。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25 08:01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