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年人控糖“稳”字当先,重点要做好这5个细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老年人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易发人群,也是糖尿病的“重灾区”。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糖尿病具有病情复杂、低血糖风险高、并发症多等特点,在血糖管理手段和目标制定、药物选择原则等方面也有其特殊性。

因此,老年人控糖需兼顾身体机能特点与并发症风险,避免“一刀切”,控糖要“稳”,而不是越低越好。



近半数老年人血糖异常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与糖尿病流行的双重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04亿,占总人口的18.7%。《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约3550万,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1/4,且呈现上升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知晓率(36.7%)、治疗率(32.9%)和控制率(50.1%)虽较前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主要健康问题的干预,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病防治。

然而,老年糖尿病在生理和疾病表现上具有以下显著特点,血糖管理难度大,已成为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发病率高,且症状不典型

依据美国糖尿病学会2018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我国大陆人群中,60~69岁糖尿病患病率为28.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47.8%;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31.8%,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47.6%。约48%的老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无明显的“三多一少”(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症状1。

并发症多

糖尿病可能导致患者多种疾病风险增加。英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相较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负担较重,据估计,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每周导致2990例心力衰竭、930例中风、660例心脏病发作和184例截肢,甚至可能导致死亡2。



低血糖风险高

由于自身调节低血糖的能力下降,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一项纳入7万余名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在病程较短的患者中,低血糖是最常见的非致命并发症;在病程较长的患者中,低血糖是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在相同病程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增加3。

胃肠道功能差

数据显示,糖尿病且伴有胃肠道紊乱的患者达31.7%4,且许多降糖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有研究显示,使用二甲双胍后胃肠道症状发生率达45.8%5。这会导致老年人服药依从性降低。

因此,选择胃肠道不良反应小、药物相互作用少的降糖药物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明确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者应优先选择低血糖风险较低、简便、依从性高的药物,不推荐衰弱的老年患者使用低血糖风险高、明显降低体重的药物。

在“安全为先”的治疗理念下,糖尿病药物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俗称“列汀”类药物)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共识广泛推荐的、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之一。

与传统药物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不同,列汀类药物通过抑制DPP-4酶,来提升体内“肠促胰素”的水平,实现对胰岛素分泌的灵活控制。这种机制赋予其独特的降糖特点:

➤ 在血糖升高时,积极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从而降低血糖;

➤ 在血糖水平正常或偏低时,这种促进作用则会相应减弱。

这种“按需调节”的智能机制,为老年糖友提供了较好的选择。研究证实,该类药物单独应用时一般不出现低血糖,对体重影响中性,胃肠道反应少6,较适用于老年患者7。

在众多列汀类药物中,磷酸瑞格列汀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DPP-4i药物8。这意味着,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遵循指南进行优选治疗时,拥有了一个中国原研新选择。研究显示,DPP4i单药治疗较安慰剂组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友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0.76%、空腹血糖(FPG)0.5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2h-PPG)1.71毫摩尔/升9。



平稳控糖要掌握关键细节

针对上述特点,老年糖尿病管理需采取更科学、安全、个体化的措施。做到以下五点,有助实现平稳控糖、减少并发症风险。

1

制订科学的营养方案

碳水化合物是我国老年糖友主要的能量来源,优先选择高能量密度且富含膳食纤维、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增加蔬菜和适当比例的低糖水果。

蛋白质摄入同样重要,建议健康老年人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1.0~1.3克优质蛋白1。

脂肪摄入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D、钙剂和B族维生素,预防骨质疏松和营养不良。

糖友应关注进食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蔬菜的顺序,延后进食碳水化合物时间,有助降低餐后血糖10。

2

系统性评估后再运动


运动前,老年糖友需要进行健康筛查,并通过心肺耐力、身体成分、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柔韧性以及平衡能力等多项测试,对运动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健康的老年糖友,建议选择可长期坚持的规律运动,采用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打太极拳等,每周5次,每次30分钟;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举小哑铃,每周2~3次。运动强度应以微微出汗、心跳呼吸加快但不影响交谈为宜。

要特别注意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发生。运动前后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适当调整饮食和药物剂量。

3

全面调整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对血糖稳定至关重要。老年人应养成固定的作息时间,保证7~8小时的睡眠。

此外,老年糖友一定要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心血管并发症风险;饮酒可能引起低血糖,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

4

做好个体化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基础。老年糖友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睡前血糖,并认真记录,在就诊时告知医生。

严格血糖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低血糖风险。因此,老年糖友需结合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权衡治疗方案的获益风险比,施行个体化血糖控制。

5

定期筛查并发症

定期筛查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糖友每年应进行1次眼底检查、1次尿微量白蛋白检测、1次完整的足部检查以及神经病变筛查。

对于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和血脂,目标值应个体化设定。此外,定期进行老年糖友健康状态的综合评估。

科学控糖,稳字当先。控糖目标不是追求数值上的达标,而是在避免低血糖的前提下平稳降糖。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合适的治疗方案,如DPP-4抑制剂等低风险药物,老年糖友完全能够与糖尿病“和谐相处”,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30 08:56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