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0月30日在韩国会面,这是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举行的双边会谈。这将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两位领导人的首次面对面会晤,距离上一次面谈已过去六年。
不利消息是,此次会晤面临“双时限”的压力和动荡中的贸易关系——两国在今年5月达成的脆弱贸易休战协议即将在11月10日到期;10月初中国大幅扩大了稀土出口管制,特朗普则威胁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征收额外100%的关税。
有利消息是,10月26至2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五轮美中面对面谈判传出积极信号——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和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及首席贸易谈判代表李成刚达成了“框架协议”,为领导人会谈创造条件。
在韩国,双方的筹码与诉求将摆在两位领导人中间的谈判桌上:稀土、芯片、大豆、芬太尼、TikTok,甚至台湾议题,都可能“握手”或“破裂”;这也凸显出这场峰会与众不同之处,它既非“破冰”,也非最终“拍板”,大量核心议题与执行机制仍存在显著分歧,亟需两边领导人的最终决策。
此外,自李成刚今年4月担任首席贸易谈判代表以来,展现出一系列谈判风格的变化,其中甚至能看到特朗普的影子,这种风格切换是否会有效果?BBC中文梳理上述看点,帮助读者观察这场时隔六年的“习特会”。
筹码与诉求
特朗普与习近平在韩国会晤前,双方在多个领域讨价还价,时不时突然提高价码。经过数月的多轮交手,中美各自手握什么筹码、有何诉求?
中国手中最大的筹码是稀土。中国在10月初大幅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新增钬、铒、铥、铕、镱等五种稀土元素,并对国防和半导体用途实施更严格许可审查。中国占据全球超过90%稀土和稀土磁铁的生产,对这些材料的控制给美国施加了显著压力。而中国也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一轮贸易谈判中,更有意识地将稀土“武器化”,来增加筹码。
其次是对美国农产品的购买力。中国在2023年和2024年占美国大豆出口的一半以上,2024年价值达128亿美元。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近期表示,“我本身就是大豆农民,所以我也感受到这种痛苦。”贝森特还透露,会谈后双方将有利好豆农的消息传出。
美国最大的筹码则是对中国的科技禁运,尤其是芯片。自2022年10月以来,美国限制先进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对华出口,显著减缓了中国芯片制造能力的发展。而且,美国手中还有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准入问题——关税,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100%关税。此外,近期浮现的议题还包括港口停靠费,中国首席贸易谈判代表李成刚曾在8月威胁称,如果美国推进对中国船只征收高额停靠费,将造成“全球混乱”。
美国的诉求包括:推动TikTok美国化或算法租赁,加强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管控,要求中国推迟实施稀土出口管制,以及大量购买美国农产品。中国的诉求则包括:取消或放宽美国对华科技管制和芯片出口限制,降低关税,以及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钕用于制造强力磁铁。
目前看来,针对TikTok 问题,最接近达成协议。贝森特表示上月宣布的TikTok协议预计将在峰会后敲定。特朗普在飞往日本时对记者表示,他预计在亚洲之行结束前与中国达成TikTok问题的协议。
而至于中国手中最有力的筹码——稀土,彭博社称,习近平仍持续完善将中国在稀土磁铁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武器化的战略,而且它永远不会放这一对付特朗普的新筹码。因此,除非有比较大的对等让步,比如芯片禁运的放松,否则中国不太可能在稀土问题上大幅让步。
美国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筹码——台湾。习近平除了贸易议题外还有更长远目标:说服特朗普削弱对台湾的支持。如果特朗普明确表态美国“反对”台湾独立,这将是北京的重大胜利。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国际关系教授朱志群此前对BBC表示,台湾议题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中美贸易谈判中成为筹码。“中方希望特朗普能公开表态反对台独,甚至支持两岸和平统一。 尽管这有难度,但不是不可能,结果可能取决于双方谈判中的利益交换。 ”
不过,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在10月25日明确表态,美国不会为了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而改变对台湾的政策。卢比奥对记者表示:“如果人们担心我们会为了在贸易上获得优惠待遇而放弃台湾——没有人在考虑这个”。
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分析:“我们认为双方在试探彼此底线后,可能会再次做出让步”,预计近期声称将加征的100%关税“肯定不会实施”,双方可能延长当前“关税休战”,作为交换,北京可能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并放松稀土出口管制的执行。美国金融教育投资网站“投资百科”(Investopedia)评估认为,即将到来的协议预计标志着贸易敌意降温,但涉及制造业失衡和芯片禁令的根本性问题仍难解决。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非常规:“破冰”与“拍板”
两国领导人峰会通常扮演两种角色:“破冰”或“拍板”。当双方关系恶化到较低层级官员无法自作主张改变局面时,往往需要两国领导人坐下来说几句缓和关系的话,设置议题框架,为后续谈判铺路。这类会晤一般是通过电话或借助国际会议间隙安排。比如,今年美中贸易谈判刚谈第一场就陷入僵局,直到6月两国领导人通话才重新确立基础。
另一种是拍板式峰会——双方就某个议题已谈了很久,接近达成协议,但还有最后问题需要最高领导人定夺,甚至已完全谈好只需领导人出席仪式签字。这类会晤通常以国事访问形式进行,鸣礼炮、检閱仪仗队、举行晚宴,规格最高。
这次特朗普-习近平会晤具有高度不寻常的特征,既不符合传统“破冰”模式,也不是简单“拍板”仪式。自2025年5月以来,美中已举行五轮高级别面对面谈判,分别在日内瓦、伦敦、斯德哥尔摩、马德里和吉隆坡进行。双方保持了持续对话渠道,特朗普和习近平今年至少通话三次。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一篇评论认为,今年前几个月美中关系在特朗普政府征收高关税后相当紧张,但一系列会议似乎带来了“脆弱的平静”。
虽然贝森特和格里尔在马来西亚谈判后宣布达成“框架协议”,但这远非细节完备、只需领导人签字的最终协议。对此,咨询公司“帕克策略”(Park Strategies)专注亚洲业务的高级副总裁肖恩·金(Sean King)表示:“贝森特的评论……表明习近平和特朗普领导人周四在韩国不会有正式的美中贸易协议宣布。相反,双方似乎只是提出了另一个框架,使他们能够继续对话。”
“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休战,”前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表示……“不幸的是,我们两国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在贸易问题上发生冲突。这不仅仅是特朗普的错;几十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贸易格局中的不稳定力量。”
这次会面的真正特殊性在于:双方需要两国领导人对大量仍属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进行密集拍板。全球咨询公司亚洲集团(Asia Group)中国主管林汉升表示:“这次领导人会晤风险高、回报也高。双方可能试图重置因近期相互限制而动摇的关系,但同时会避免做出任何抢眼的重大让步。”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从左至右依次为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财长贝森特、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商务部长王文涛、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
风格切换:“学生”变“老师”
这次峰会与六年前相比,一个显著变化是中国谈判风格的变化。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表示,中国在过去五年系统强化了抵御美国贸易和战略压力的能力,逐步从“学生”转为“老师”——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设定议程。何瑞恩认为,自新冠疫情与贸易战后,北京越来越强调“自力更生”,通过推进“双循环战略”、强化国内创新和市场韧性,以及减少对美关键技术依赖,渐次掌握定义谈判节奏的主动权。
何瑞恩分析指出,美中摩擦反而加快了中共领导层对“技术自主”与“对美依赖风险”的清醒认知,使习近平政府更善于利用稀土等供应链关键环节做为对美威慑工具——例如最近对稀土等资源的出口限制。
比如在已经确定在韩国举行中美峰会的前提下,突然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激起美方不满。华尔街机构“亚德尼研究公司”(Yardeni Research)曾点评,北京此轮对稀土出口的激烈控制“或许做得太过头了”,《华盛顿邮报》甚至称之为“稀土勒索”。
这背后也有人员变化带来的风格变化。自2025年4月李成刚出任首席谈判代表以来,中方的谈判风格与第一阶段的王受文有明显区别。《华尔街日报》将其总结为“持续对话,但几乎不让步”的新策略。
最近的发言中,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批评李成刚“相当失控和非常激进”“非常不尊重”。特别是8月底不请自来华盛顿,要求高级别会谈,重申中国立场,并“对美国人说教”,此举激怒了特朗普政府的官员。
这番言论后的几天,中国官方宣布免去李成刚WTO常驻代表职务,时间上的巧合引发外界的关注和猜测:是否因为美方的批评而撤掉李成刚?
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李成刚仍然保留着商务部副部长和国际贸易代表(具有正部级地位)的职务,这比WTO大使更为显要,五天后,李成刚出现在马来西亚,坐在刚刚批评过他的贝森特的对面。会谈后,李成刚表示,“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在中文社交媒体上流传甚广,与此同时,李成刚的曝光度明显增强,其中不少他用英文接受采访的片段被广泛传播。
外界甚至不难从李成刚的风格中找到特朗普的影子——比如关键节点前,突然大幅提高价码,善于措辞威慑并把谈判推向压力顶点后突袭达成框架协议,从而在最后时刻锁定战略对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