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古学家”上热搜!这次 考古学家被媒体坑惨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1

最近,“考古学家”又上热搜了。

起因是江苏徐州公布了一起盗卖文物的大案。

警方先是在古玩市场发现了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然后顺藤摸瓜挖出了好几个盗掘、贩卖文物的犯罪集团。

这伙人不仅偷盗了4000余件珍贵文物,还用炸药野蛮地破坏汉代王陵。

情节之恶劣,估计汉粉都想用唾沫星子淹死他们了。



更恶劣的一点是,这群盗墓贼的头目居然还是当地文博圈里颇有名气的人物。

主犯关某是国内某大型文物艺术品鉴定公司的鉴定师,对青铜器和玉器颇有研究,在石刻鉴定和文物修复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主犯李某,是徐州赫赫有名的“文物通”、非遗传承人。

他对徐州本地的文物资源非常了解,负责运营的考古公司与官方的考古队有着密切合作。也正是这层合作关系,让李某对文物动了歪脑筋。

白天他和考古队一起进行保护性发掘,晚上就上炸药炸开古墓,盗走其中的珍宝。

为了把一些大块的画像石运出去,他甚至对它们进行了暴力拆解。

周围的人觉得他做得太过分了,曾经劝他收手,但他偏偏不听劝,每天执着于挖呀挖呀挖……遇到侦查人员质疑、询问,就以修复文物做掩护,蒙混过关。

还有一个参与犯罪的刘某原,身份同样不一般。

他原本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队的探工,懂风水堪舆,擅长绘图。

靠着对于古代墓葬超乎常人的了解,这人在江苏徐州和山东枣庄疯狂盗墓,而且屡屡得手。

幸而这些人已经全部落网,否则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文物毁于他们手下。

2

既然案件线索已经明了,下面就可以写新闻报道了。

考虑到本案犯案人员身份特殊,记者为了突出事件的戏剧性,写下了这样一个标题:

“汉大墓盗掘系列案告破,背后大佬涉及多名‘考古专家’。”



应该说,这标题挺让人有点击欲的,但“考古专家”这个称谓有点抽象,不知道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其他媒体转载的时候把标题改了。

可能是小编和我一样,也觉得“考古专家”这个表述有点奇怪,所以他们一拍脑袋,直接在标题里写了考古学家。

为了规避争议和潜在的风险,他们还给考古学家加了双引号:



还有一些报道直接去掉了双引号,然后整个故事就变成了:

“多名考古学家白天考古晚上盗墓。”

评论区学考古的同学们深感震惊,四处打听:究竟是哪所高校的教授,哪家研究所的研究员爆雷了?

结果研究了一下才发现,考古学没爆雷,是新闻学爆雷了。

而自己被新闻标题狠狠骗了——

哪有什么考古学家盗墓啊?分明就是一群有考古知识的“摸金校尉”下墓捞偏财嘛。



事实证明,改标题确实有助于提升传播效果。

相关话题火速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相关报道也得到了极大的流量曝光。

但fake news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会混淆视听,影响公众对考古工作者,乃至考古工作本身的认知。

以前老有人觉得“考古=官方盗墓”。



现在看了徐州的事,这种刻板印象在人们心里的烙印更深了。



好多人调侃“学考古不一定要坐冷板凳”,“当考古学家可以比当贪官来钱更快”。

在大家看来,考古学界急需来一次次彻底的“打虎拍蝇”。



3

知道大家痛心文物的流失损毁。

但咱们在痛骂考古学家之前,还是应该厘清这两个问题:

首先,考古真的不等于盗墓。

考古的目的是保护文物和古迹,重建一个逝去的时空,研究这个时空里的人与物,并且将研究成果写成报告和论文,传之后世。

盗墓的目的则是简单粗暴地求财,不讲究古迹保护。为了防止自己被抓,还会刻意在墓葬里抹掉一些痕迹。他们更不会好好呵护文物,为文物创造适宜的储存条件。

其次,考古探工、鉴定师、考古公司负责人……这种真的不能算考古学家。

考古学家指的是那些科班出身,受过考古学和历史学训练,主持过重要考古研究工作,且具有一定学术声誉的体制内学者。

考古探工、鉴定师、考古公司老板显然不同于这类人,就算他们和考古学家在日常工作中有很多交集,也不能将双方划上等号。

充其量只能算“考古人员”。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纠结一个小细节:

考古公司是什么鬼?

为什么他们能和正经的考古队一起进行考古发掘?

说起来,这类公司确实是当下文博圈里一种神奇的存在。

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协助考古队勘探墓葬遗址,并且以此盈利。

这些公司确实有一些自己特殊的人脉,他们常常比考古队更了解文物埋藏的信息,更清楚该怎么挖,才能把它们挖出来,所以考古队愿意和他们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还有一个原因是——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年代里,工程队常常在破土的时候发现地下遗存,然而每个地方的考古人员却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做到地产商发现一个古墓,他们就紧跟着挖一个古墓。

没办法,大家只能找“外包”的考古公司来帮忙。

相较于体制内的考古工作者来说,这类考古公司里的人没有太多文化情结,更没有编制待遇和铁饭碗,日常纯属拿钱办事。碰上利益驱动和监管盲区,他们就容易打文物的主意。

这种现状也启示我们:

与其对考古学家口诛笔伐,不如好好规范一下考古公司的行为。

比起拿考古学家做噱头引流,考古公司也是一个更有意义的选题。

即便从追求流量的角度看,某家媒体真出一篇起底考古公司的文章,相信也能上热搜的。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1-2 06:09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