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荷兰官员:安世产权不能都归中国,强抢是必要之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10月初,荷兰政府一纸命令,直接冻结了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资产,罢免CEO,接管股权。

这场以“防范风险、保护知识产权”为名的大动作,表面看是欧洲自保,实则是美国对华科技围堵的又一环。



旧法新用,荷兰对安世半导体“下狠手”今年9月30日,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援引一部尘封多年的1952年《商品供应法》,强行对安世半导体出手:冻结公司在荷资产,将99%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次日,法院火速跟进,直接罢免了中国籍CEO张学政。如此罕见的“强制接管”,震惊整个欧洲科技圈。

要知道,安世背后的母公司闻泰科技,是中国知名半导体龙头,早已100%合法控股安世。

荷兰政府的解释是“必要之恶”,说是为了防止安世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被中国母公司“转移”或“掏空”;

卡雷曼斯

担心研发成果流向中国、欧洲高端产线被拆散。但这些担忧,真的站得住脚吗?

“保护”之名,实为强权干预仔细梳理荷兰方面的说法,可以发现所谓“风险”其实全是“预期推断”:

怀疑中国母公司会把生产线迁回中国;怀疑会关闭欧洲研发中心、裁员;怀疑技术会被“窃取”。

但这些都没有任何证据支撑,既没实际迁移、也没有裁员、也查不出“技术外泄”事件。

更关键的是,母公司全面控股子公司,生产调配、技术共享本就是全球企业常态,怎么就成了“犯罪”?



《新鹿特丹商报》甚至直接点名:“张学政涉嫌将英国工厂技术泄露给中国公司、将生产线迁移、计划大裁员。”但报道也承认,这些指控并无实证,更多是“单方臆测”。

本质上,荷兰政府是把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政治化、罪名化,只要涉及中国资本,一切正常操作都能被贴上“风险”标签。

这种“为政治目的定罪”的做法,撕破了西方一贯自诩的市场规则外衣。

为何不用“中间方案”?直接对抗暴露真实意图如果荷兰真的是出于“安全关切”,其实完全可以选“协商+监管”的中间路径,比如要求保留欧洲研发团队、锁定部分产能、建立技术流向审查机制。



事实上,欧洲不少国家面临类似情况时,基本都选择企业谈判、政府监督。

但这次,荷兰政府直接跳过所有妥协选项,动用极端手段“接管”公司。为何如此果断?

答案很简单,不是单纯保护利益,而是服务美国科技遏制中国的大棋局。

荷美动作高度同步,安世成地缘博弈“祭品”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刚刚发布针对中国半导体的新一轮“穿透性规则”,限制中国企业全球采购芯片和设备。

转天,荷兰就对安世下手,法院紧随其后。荷兰媒体也爆料,闻泰已被美国列入“黑名单”,荷兰此举明显是直接响应华盛顿号召。



这不是单纯的“欧洲自保”,而是美国主导下的科技战一环,荷兰选择牺牲安世半导体,为美欧围堵中国半导体产业“打样”。

荷兰官员声称,强制接管安世是“唯一选项”,但这本身就是一个精心构建的话语陷阱。

欧洲“自主”只不过是美国战略的“副产品”罢了。

规则沦为工具,欧洲投资环境遭遇信任危机这场强制接管事件,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化的根基被动摇了。

一方面,西方一直高举“法治、市场经济、产权保护”的大旗,但当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需要时,这些规则说弃就弃。



为了配合美国,哪怕动用70多年前的“冷宫法案”,荷兰也毫不犹豫。

另一方面,这种“说翻脸就翻脸”的操作,让所有跨国企业都看清了现实,只要踩中地缘博弈红线,合法产权随时可以被冻结、公司高管随时被罢免,欧洲投资环境的“金字招牌”开始崩塌。

全球化新冷战时代,后果谁来买单?短期来看,这波操作或许能拖慢中国半导体技术追赶的脚步。但长期来看,全球化产业链的信任机制已经被严重破坏。

未来,不只是中国企业,任何非美西背景的跨国公司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安世”。



从此以后,全球科技企业会更谨慎地布局供应链与投资,欧洲的高科技产业恐怕很难再享受“全球化红利”。

西方以“必要之恶”为借口的强权干预,终将反噬自身。

结语安世半导体事件,不只是中资在欧遭遇的一次挫折,更是全球科技格局分裂、全球化倒退的缩影。

在美国科技围堵中国的背景下,欧洲也不得不“选边站队”,哪怕违背了自己长期标榜的市场规则和法治精神。



对于全球跨国企业来说,这是一记警钟:只要地缘风险升温,产权、市场、信誉说变就变。

未来,还会有多少“安世时刻”在路上?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1-3 15:22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